浙大凭什么说院士没有造假?
(2009-02-04 13:29: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如果问“学术界最可耻的事情是什么”,我猜想99%的人会说学术造假。的确,学术造假事关人品,和小偷见人东西就想拿没什么区别。人们抓住小偷就往死里,为什么?恨啊!
在中国,学术造假司空见惯,隔三差五蹦出来一个两个丑闻,人们已经见怪不怪。“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写这种丑闻的。
我们知道,国外也偶有学术造假,比如,韩国有一个首席科学家搞了一个假克隆羊,后来东窗事发,搞得这个原本很受人尊重的科学家灰头土脸、人格扫地,一而再向公众道歉。
比较中外学术造假,我们会发现有两大不同:一则我们是造假多发区,造假有家常便饭的感觉;人家则是偶有为之,基本上属于凤毛麟角。二则结果往往大不同,我们造了假基本上没有人深究,社会舆论极度宽容,最多也就是道个歉拉倒,大不了换个位子。人格不受毁掉,造假成本极低。
正因为我们的学术界丑闻屡出,大家对学者、专家,乃至院士总有几分怀疑:有多少是凭真本事吃饭的?我个人倾向认为,中国的院士,绝大多数是有真才实学的,问题出在那几粒老鼠屎上,这是另一种“榜样的力量”。所以,我们对学术造假的宽容,实际上是付出沉重代价的,那就是对学术权威的不信任。这个代价更大。
这次,浙大药学院院长李连达院士有没有参与造假,暂时我们还不清楚真相。我们希望不要又一次出现不了了之。人们对专家、权威乃至院士造假宁更信其有不信其无,不是群众内心黑暗,实在是殷鉴不远太多。再说了,李院士及浙江大学对院士没有涉丑的否认,根本就是不足以服人。一个“否”就能过关,公众有那么弱智吗?科学研究需要证据充分,推导严谨,为什么我们的科学家不能拿出充分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
所以,造假博士贺海波被辞退,根本不足以平息公众对浙江大学的质疑。浙大真要珍惜自己的声誉,应该把事实真相彻彻底底调查清楚再给出结论,而不是匆匆忙忙否认了事。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是丑闻无处藏身,“人肉搜索”都有了,暴露在人们眼皮子底下的丑闻还能盖着吗?我看难。与其让网友揭开盖子,不如浙大直面现实,那样,反而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我当然希望我们的院士是一个高尚的群体。但是,愿望不等于现实,尤其在中国。科研和学术,是最容易被利益异化的产物,要改变,并不容易。
我常常想:一个对不良道德过度宽容的社会,是很可怕的。遗憾的是,我们身处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