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聚氰胺的社会性思考

(2008-09-25 13:40:29)
标签:

三鹿

三聚氰胺

杂谈

分类: 时评

三聚氰胺事件显然与大多数危机事件不同。目前,这一危机已经演化为奶粉全行业危机,甚至已经上升为社会危机乃至国家形象危机。因此,我们观察三聚氰胺事件的角度,不应该局限于企业层面,而应该站在社会乃至更高的层面。否则,我们的观察和思考,将是不全面的。

    因此,关于三鹿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也不应该停留在一般企业危机管理的层面。

    目前,全社会对国产奶制品的信任度已经降至冰点,甚至国家管理、政府职能也已经受到社会公众的空前怀疑。所以,继续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危机管理企业危机,已经无济于事。

在我看来,不是任何危机都可以管理的。企业危机可以分可管理危机与不可管理危机两大类。可管理型危机,就是企业可以通过努力重新塑造健康形象,让企业回到正常经营轨道上来,比如前不久发生的“某空调经销商携款逃跑”事件。不可管理型危机,就是危机事件严重损毁企业形象,虽经企业努力,仍然不能重新确立健康形象,最终导致企业陷于困境甚至死亡,比如几年前发生的“巨能钙含双氧水”事件。

三鹿奶粉事件,接近不可管理危机。未来三鹿能否东山再起,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说实在的,我本人倾向于让三鹿死掉,而不是所谓的重新站起来。在我看来,一个没有良心到如此地步的企业,死掉比活着好。

我们不缺少一个三鹿。实际上,蒙牛、伊利哪一个都可以取代三鹿——虽然它们在这场危机中也未能逃脱干系,至少在姿态上,比三鹿高出许多。

看看三鹿是怎么公关的吧:当几个月前三鹿奶粉暴露出安全问题的时候,它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如何堵住媒体的嘴,而不是立即整改。这哪里是一个责任型企业的姿态?!

实际上,即使媒体最后一次向三鹿求证的时候,三鹿还在信誓旦旦地说“绝无此事”。

让三鹿死掉,很多善良的人可能难以接受。“三鹿是个名牌,死掉多可惜啊!”在我看来,重新塑造一个名牌出来并不难,难的是塑造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名牌出来。一把三聚氰胺,已经让三鹿品牌价值由正变负。我们很难保证今后消费者再面对三鹿奶品的时候,不会想起那把害人的白色粉末。

有人说:三鹿为国家做过贡献,大家要爱护它。我不这么认为。我相信三鹿给国家纳过不少税,但是,当我们看到国家为处理这场危机事件动用如此众多的社会资源、媒体资源、医疗资源的时候,当三鹿事件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食品安全产生严重信任危机的时候,当中国国家形象因为三聚氰胺而大受伤害的时候,你还认为三鹿对国家有很大贡献吗?

实际上,即使今天,公众依然没有看到三鹿有任何实质性举措出台,除了国家罢免了它的董事长之外。目前,所谓围绕三聚氰胺发生的整改,都是由政府推动的,而非企业主动行为。一个曾经积极运作封堵媒体之口的企业,这会儿却哑然无声起来。

三聚氰胺事件,再度提请人们思考一个问题:企业的良心在哪里?

食品与生命息息相关,生命与良心息息相关。一个良心都可以不要的企业,有可能承担社会责任吗?

现在回头看看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发展,我们看到的仍然是“责任在奶农”的说法。实际上,随着三鹿负责人被免职及有关官员的辞职,人们越来越倾向认为,企业及有关职能部门,至少承担了失察的责任。

中国奶品要想东山再起,必须重建消费者信心。在我看来,与其拖泥带水地整改,不如暴风骤雨地变革。第一,所有涉案奶品企业的产品,必须全部撤货并销毁,不管是不是问题奶。第二,所有奶企业未完成收购、生产、销售流程整改之前,一律不准生产、销售,老百姓三个月不喝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第三,所有奶企业一律实行企业自养自供,不得向散户收购原奶。第四,所有涉案企业,必须全部承担问题奶粉给患者造成的损失,尤其三鹿,必须严惩不贷,罚它个破产。

据说,国家准备承担问题奶粉给患者造成的治疗费用,这实际上是拿纳税人的钱为问题企业买单,显失公允。这部分钱应该由问题企业出,而不是国家出。遗憾的是,我们至今并没有看到国家对问题企业的任何处罚措施出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