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救人:应该奋不顾身还是急中生智?

(2007-10-14 22:05:18)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时评
 

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跳水救人反致溺水身亡,是赞歌还是悲歌?

日前,回家探亲的小战士赵连臣,路遇落水者,奋不顾身跳水救人,结果因为不会游泳而溺水身亡。

奋不顾身跳水救人,精神固然可嘉,方法却要大打折扣。下水救人首先要自己会游泳才行,这甚至是不是常识的常识。如果自己性命都不能保全,不仅救不了别人,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牺牲。实际上是为救人添乱子。这样的救人不值得提倡。

小战士之所以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实际上是受了教育的毒害。长期以来,我们把奋不顾身当作美德来歌颂。提倡见义勇为的“勇”,却忽视了急中生智的“智”,往往造成用一个生命换另一个生命的悲剧。

据说在美国,歹徒抢劫银行时,如果银行职员遭到生命威胁,可以把钱交给劫匪而不受到任何处罚,体现出人性关怀的一面。但是,在我们中国,歌颂的往往是那些“为保护国家财产而英勇献身者”,生命的价值让位于国家财产。两种价值观格格不入。

美国离我们远,说近的。据说在我们香港,随便做好事可能要付出代价。比如,你不能学雷锋随便上街扫马路,因为环卫工人可能告你抢了他们的饭碗。谁的事情谁做,这样的社会才是有秩序的。

在咱们中国,总是自觉不知觉地教人“贱自己,重别人”,然后再给实践者戴上“英雄”的高帽子。这无疑是病态价值观!

有人说,这不过是一种价值导向而已。我觉得,如果这是一种价值导向更危险。我们不是经常说“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一定不会爱别人”吗?一个连自己性命都不珍惜的人,他真的能珍惜别人的生命吗?我看不一定。

我们曾经盛行这样一种“英雄模式”:看到儿童落水,他毫不犹豫地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水里,最后,孩子得救了,而他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曾经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实际上,当他“奋不顾身”的那一刻,完全是草莽的一面。真正的英雄,一定是急中生智,而不是余勇可沽。

所以,在我看来,奋不顾身其实是冲动大于理性,属于中国式教育训练出来的“习惯性动作”。

就在这个赵连臣英勇救人的故事里,我看到的真正英雄却是三次拿木棍下水救人的王林林。既救助了别人又保全了自己,这不正是我们期待的结局吗?而报道显然把王林林放在了配角的位置上。

打仗需要英勇,更需要谋略。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向来不为真正的将军所称赞。救人也应如此,想也不想就跳下水,等于打仗只会往前冲。

有研究报告称:一个不会游泳的落水者,在水中的力量比会游泳的救人者大三倍。这实际上意味着救落水者成功的概率只有不足三成。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奋不顾身而不是急中生智呢?

(参见新闻报道:http://news.tom.com/2007-10-14/0027/73977290.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