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CL之痛

(2007-01-12 09:17:36)
分类: 产业观察

我们的思考

我们曾经坚定地认为,只有国际化才是中国企业的最终出路。即使今天,我们依然这样认为。但是,需要提醒人们注意的是:中国企业需要国际化,绝对不等于任何企业都可以国际化,也绝对不等于一个企业任何时候都可以国际化。国际化需要充分的准备,就象一个学生迎接高考需要充分准备一样。问题是:你准备好了吗?

遭遇国际化阵痛的中国企业,无一不是匆忙上阵的企业。国际化,在中国企业成了狂热情绪支配下的冲动行为。

现在,到了反思的时候。

一、国际化需要什么样的准备?

那么,中国企业应该为国际化做什么样的准备呢?

显然,三大基本准备是必须的。

一、心态准备。我们看到,几乎所有走出去或准备走出去的企业,都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年亏损,二年打平,三年盈利。或者:第一年打进前10名,第二年打进前5名,第三年跻身前3名,等等。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幼稚的心态。国际化经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品牌形象支持,需要开发出适合海外市场的产品,需要行之有效的销售渠道支持,需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需要大批本土人才加盟,许许多多问题都需要解决,一切都准备停当了,占领当地市场并实现盈利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这些准备都做不到,一切都是白搭。实际上,国际市场开发比国内市场开发要难得多,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都是要不得的。我很佩服那些国际企业,它们来到中国的时候,已经准备要亏损三、五年了,这是一种很健康的心态,有这种心态垫底,就能扎扎实实地做基础工作了。

实际上,心态准备是诸多准备中最基本的一项,如果这个准备都没做好,就谈不上别的。实际上,如果心态不端正,会带来一系列隐患,一旦市场推进不顺利,企业就可能陷于惊慌境地,甚至会做出为短期利益伤害长远发展的事情来,这是有先例的。

二、人才准备。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连英语这个工具都没有掌握好,他能做好国际市场。而不掌握语言工具的企业大有人在。TCL算是人才比较多的企业,但是,在和汤姆逊方面沟通的时候,仍然表现出极大的障碍性。据悉,TCL海外事业部人员,常常因为和外方人员不畅而烦恼不已。

实际上,人才准备是一个大概念,不是说过了语言关就万事大吉了。拥有国际企业从业经验,适应外国人表达与沟通方式,了解外国法律法规、民俗习惯,这些才是人才准备最关键的。然而,长期在国内市场打拼的中国企业,有多少适应国际企业操作模式?

许多在中国的外国企业,苦于找不到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这实际上反映出中国高级人才储备的不足。

三、技术准备。我们知道,大多数中国企业属于“营销主导型”企业,长于营销短于技术和产品,打价格战是高手,在技术开发尤其是核心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上,没有多少话语权。这类企业在中国尚处于卖方市场的时代如鱼得水,到了买方市场的时代顷刻就陷入举步维艰境地。所以,我们看到,前几年还保持年增长30%以上的企业,这些年纷纷慢下了脚步,甚至一些企业还陷入了亏损境地。为什么?一句话:因为营销主导型企业根本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什么样的企业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当然是那些技术与品牌双强企业。它们要技术有技术,要品牌有品牌,心骛八极,神游四方,这类企业想让它死掉都很困难。怪不得可口可乐骄傲地说:如果可口可乐全世界的工厂一把火烧掉了,第二天报纸头版头条新闻一定是各大银行争向为可口可乐贷款!这实际上说:可口可乐已经成了死不掉的企业。

我们当然不能说等一切准备好了再出发,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说不做准备就出发。中国企业不应该做“匆忙走上考场的学生”。

中国企业需要做的准备远不止这些,问题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连这些基本准备也没有做好。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TCL之痛
后一篇:TCL之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