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 |
2006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已经揭晓,美国人毫不客气地把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四大奖项一齐收入囊中。看了该消息,身边许多人心里“不是滋味”:“咱们中国人怎么就不能获此殊荣呢?”是的,一个拥有13亿之众的泱泱大国,竟然一直无缘于诺奖,不管怎么说,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诺奖之评,并无国籍之限,也无“分配指标”之说,完全取决于你的发明创造是否对人类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中国一直无缘于诺奖,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太少。
中国人的尴尬结果,教育脱不了干系。
中国教育的问题,可谓俯拾皆是。最新发生在广州的一件小事,让我们找到了“中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某些答案。
据报道:10月9日,广州某职业技术学校几个学生,因为在国庆节期间或染发或留奇异发型,而被学校拒之门外,还被按旷课论处。学生不服,认为他们只是张显一下自己的个性而已,学校没有理由拒绝他们上课。
学生染染头发,搞搞新潮发型,完全是年轻人的爱好,属于“私权”范畴,却被学校拿来整顿校纪校风,显然是小题大做、不得要领。至于把学生堵在门外,再以旷课论处,这个时候,学校已经背离了“教书育人”的道德轨道。
奇异发型固然不等同于奇思妙想,更不等同于发明创造,但是,它一定等同于个性张扬。如果学生们这样一点可怜的个性也要抹杀,我们还能指望他们长大了当发明家、科学家吗?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害怕个性?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想把学生驯化成温顺的羔羊?在“价值多元化”越来越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我们还希望我们的社会是整齐划一的吗?
学校抓校风校纪当然没有错,没有哪个学校可以说我们对学生放任自流就是素质教育,但是,抓校风校纪就打击染头发,显然是剑走偏锋。
我看,在这个学校的潜意识里,有一个错误的逻辑,那就是:染头发就不是好人,至少也是不那么好。否则,学校没有理由以此为借口把几个可爱的学生拒之门外。如果我们认可学校这个逻辑,就等于说走在大街上的那些新潮男女,都有人品或人格问题——这显然是错误的。
中国有一句教育人的话:“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是说做大事得从小事开始。我们不妨延伸一下:如果学生染染头发的个性都不被尊重,你还能指望他们有更大的创造吗?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英国《泰晤士报》最近公布的全球大学百名榜,中国某著名大学全球排名第十四,亚洲排名第一,而其对世界“科技贡献”一项指标,得分竟然为零。即使这一项评定有失公允,至少也不会失到哪里去。
学校是干什么的?我想答案不说自明。如果我们的学校天天把眼睛盯在学生们头发上,而不是想方设法把学生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上,被拒之门外的不应该是学生,而应该是学校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