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听话,是对话
廖媛媛:刘先生和爱人为了儿子小林付出了自己的全部,这些都是非常感人的,和许许多多的中国家长一样,刘先生希望尽自己的全力来给孩子一个稳定、幸福的生活,所以他和爱人费尽心力帮孩子找工作,真正是“用心良苦”!
可是,儿子小林并不顺从父母的安排,他有自己的道理,从刘先生的口述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不跟父亲闹,自己在一步步地计划去南方发展;而父亲也不愿意跟孩子多谈,“我不管你的理想,也不管你的锻炼,你不懂生活啊。”这就是你们父子俩的心理死结,互不沟通,各说各话,任何问题都不会解决。
刘先生觉得儿子长期以来是听话的,但是现在你需要和孩子进行对话,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流才是有效和积极的。你如果想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孩子,你就必须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而不是遇到意见分歧就大发脾气。
孩子已经22岁了,但是在刘先生眼里,无论年龄多大,都是孩子,这句话有道理,但是值得推敲,从心理学角度看来,当孩子成年之后,父母必须接受孩子在心理上已经不是“孩子”了,你必须用对待朋友的方式来和孩子交流,你要花费心思地去说服他,你要接受他反驳你们的那种受挫感,你还要接受他否定你们建议的结果。家长会说:“我们这不都是为孩子好吗?”出发点是好的,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再良苦的用心也会事倍功半。
沟通才是对孩子负责
廖媛媛:刘先生和孩子激烈冲突的问题是关于孩子的前途安排问题,这是一个关于未来的问题,刘先生更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跟孩子坐下来慢慢沟通,沟通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和孩子商量出来一个更好的计划与安排。因为,即使刘先生安排得再好,也不能保证孩子一辈子高枕无忧,未来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刘先生不要过分坚持自己就是对的,和孩子充分协商,用家长的经验,加上孩子的自我认知,互相融合才会制定出一个负责任的职业规划。
有的时候,我们的家长怕孩子重历我们曾经遇到的痛苦,可是,即使他们不重蹈父辈的覆辙,也未必就一定会躲避其他的教训,每个人的教训都不是一样的,总有特殊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与其为孩子去抵挡生活中千变万化的事情,不如跟孩子一起来面对,这种面对就需要沟通。
孩子最终会与家长“脱离”
廖媛媛:有的家长总喜欢把着自己的孩子,他们觉得孩子不成熟,很小,懂得很少,全心全意地去给自己的孩子铺平一条道路,这是我们成年人的良苦用心。孩子诚然不懂事,也的确不成熟,但是,依靠家长的扶持就能够成熟起来吗?孩子早晚都会跟我们“脱离”,从心理到生活,这是一个人必然经历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客观地接受。
刘先生感觉孩子在突然之间不听话了,变得让自己陌生,其实,孩子是正常成长的,他不同意家长的安排是正常的,他提出自己的意见也是正常的,恰恰是刘先生长期以来忽略了孩子的成长,习惯于孩子听话,把“习惯”当作了客观事实。
只有当刘先生尊重孩子的不同意见,允许孩子说不,坐下来跟孩子慢慢地沟通,才能够有一个父子和谐的局面形成,不仅在这个问题上,以后,生活里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父子两个人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如何看待这些必然出现的分歧,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所以,刘先生别去请别人来帮助自己教育孩子,也别去让别人来劝自己的孩子,孩子不一味地听话,说明孩子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开始愿意为自己担负责任,这恰恰是刘先生教育的成功,而不是失败,家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能够独立思考,而不仅仅是听我们的话。
所以,我希望刘先生和孩子以协商的态度,一起来面对就业问题,你要想说服孩子,就要积极地去影响他,而不能仅仅靠命令和权威。
后一篇:把公婆当作"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