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北京城  学中国话——记英国大学生夏令营

(2007-08-29 11:00:12)
                                                           文、图/荣郁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的是中国话,多少年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文法,这几年开始换他们卷着舌头练习平上去入啦。第一次他们拿着剪刀将一张张红彩纸变成窗花,第一次他们在田字格中连描带画写出了方块字,第一次他们赤脚将太极打得有模有样……从他们的双脚踏上文明古国的土地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们将遇到太多的第一次。他们就是英国教育与技能部今年举办的“中国夏令营”活动选中的200个幸运儿。
  
平仄的独特魅力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参加第一批夏令营的大学生是从英国各高校选拔出来的学生,多数十大学三年级学生,也就是二十出头的年龄。他们被分别安排在6个教室里,合着这首《中国话》拉开了此次汉语之旅的第一课。
  这些英国大学生每天上午基本都要学习汉语,有时候会学习一整天,等到三周后的毕业典礼前夕,还要进行正规严格的汉语考试,可以说这40小时的汉语课已经成为此次中国之行的重头戏。就像孔子学院副院长、北师大汉语文化学院吴方敏老师介绍的那样,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不会很深,而多数汉语零起点的学生都很感兴趣,特别在学拼音时很快就能学会,只是汉字对于他们来说太难了。上几堂课下来他们可能不会写汉字,但主要还是实用性,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到是关键。比如教他们怎么买东西,也许下了课就能用到。对外汉语教师一般刚开始上头几节课时用英语多一些,但是到后来就越来越少,尽量用汉语或者手势替代。因为就现实情况来讲,除了英语国家的学生,还有大量日韩学生学习汉语,如果都用英语授课对他们来说不公平。
  在这次夏令营汉语教学的6个班中,有5个都是零起点的,只有一个是高级班,其实差距也并不是很大。听他们跟读发现普遍语调发音都不准,无论是读词语还是句子,习惯用升调,而且语序搞不清楚,老师问:“你身体好吗?”他们回答:“我不身体好。”
  上汉语课绝对不会出现枯燥乏味的情况,学生上课有问题随时都会举手提问,气氛随意不拘谨,互动参与性很强。在学习中国话一大特色——儿话音时,说到“冰棍儿”这个词,底下有学生问和冰淇淋的区别,老师解释完后大家恍然大悟,脱口而出“冰工厂”这个冰棍品牌。老师告诉大家如何学好中文,首先要找到中英文之间的相似点,再找到二者的不同之处。教量词的时候讲到“三口人”,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嘴唇,告诉大家“口”就是嘴巴的意思,如果问你家有几口人,就是问你家有几张嘴巴。像类似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随处可见,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一个汉语老师对记者说,这些学生在学拼音的时候,心里并没有抵触情绪,因为汉语拼音中的很多字母发音与英文相似,但等到开始读中文时,学生们开始抓耳挠腮了。每个老师都从b、p、m、f教起,学生跟读,由于发音较简单,学生们声音洪亮,聚精会神。英国女孩Sarah手边是一袋薯片,她边吃边读,吃的读的都津津有味。同样来自英国的男孩Lewis也是美食家,课间他手捧一满盒冒尖的泡芙,邀请他身边的两个女孩一起分享,边吃边满意地点头,一副享受的模样:“It’s very Chinese!” Lewis是班上发音最准的,他也似乎察觉到自己的语言天赋,总是热心纠正身边同学的发音。Lewis告诉记者他的中文名字是李维斯,记者告诉他这是牛仔装的牌子,中国很多年轻人都买这个牌子的衣裤,他马上显得很兴奋,开玩笑说:“那我走在街上年轻人应该像迎接好莱坞明星那样对我夹道欢迎了,因为出名嘛!” Lewis虽然在发音方面表现了出众的才能,但偶尔也犯错,“领头羊”发音错误,很多人纷纷被带进沟里,这时Lewis也会不好意思地笑出声来。
  每个班的代班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英文名字,起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名字,外国学生对他们刚刚得到的中文名字都很感兴趣,来自德国的Marjem的中文名字是米雪,记者和她说“雪”means snow,可她却突然哈哈大笑,原来她听成means no,她突然表情严肃地对她的朋友们说:“请不要拒绝我!”走廊里一个男孩兴奋地喊:“我有新名字啦!”他的朋友问他是什么,他说稍等,他开始翻书包,可见他并不很熟悉他的新名字,5分钟过去了,他还没有从书包里翻出他的名字,他的朋友无奈地摇摇头:“我们可以去吃饭了……”
  吴方敏老师认为这次的夏令营项目对学生来说很有意义,对汉语推广更有深远影响。现在学汉语的外国学生越来越多,但往往是刚开始人很多,学到后面逐渐减少。她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晚上开设的一个汉语班,一开始有20多个人参加,上了4、5周之后剩十几个人,到了最后可能只剩7、8个人,这对汉语教学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上课时总是对学生说,汉语很难但是很有意思,任何一门外语学起来都很难,学汉语并不会比学其他语言更难。

 

选择对中国感兴趣的学生

    这次夏令营活动的背景是怎样的呢?据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孔子学院院长刘宏老师介绍,过去这么多年来中国学生到英国留学的有五、六万人,在中国学习的英国学生可能只有不到一千人,英国政府认为这样对国家科技、经济各方面发展不利,所以英国教育技能部推出这个计划,鼓励英国大学生到中国去待一段时间。今年3月他们向英国大学、留学机构提出,可以申请夏令营计划,曼大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是所有申请者中惟一得到政府资助的机构。
  刘宏老师回忆起当时总共收到1300个加入夏令营的申请,但是名额只有200个,审核最主要的标准是学生要对中国感兴趣,在面试官的选择过程中会问他们:“你们是否愿意做双边沟通的桥梁?”然申请者要告诉校方他们来中国的目的,对今后学习工作有什么帮助。英国教育技能部希望他们在两国文化交流中起到民间文化大使的作用。学生要提交他们的计划报告,老师也会写推荐信,主要以这两个作为参考标准。
  记者看到学生中除了白人还有非洲裔、中东裔、印度裔的学生,其中20%的学生来自除英国外的法国、德国、奥地利、捷克等国。这是英国社会多元化的表现,因为能够来到中国的学生是有代表性的。北师大老师曾经说过,从前北师大接受的是美国华裔子弟,大部分都是第二代或第三代移民,而这个夏令营最大的特点就是95%的学生都是非华裔。另一个特点是,以往的夏令营由中国政府支付费用或由中国政府部分出资,而这个夏令营完全由英国政府资助25万英镑,学生自己只承担来回机票的费用以及在中国的零用。另外英国也鼓励家境不够好的学生参加这次活动,由主办方负责一切费用,包括机票,这些学生大部分都非常想来中国,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机会来,而对他们来说负担来中国的机票将是一个很大的困难。这类家庭的孩子一般暑假都要勤工俭学,这次来中国就放弃了打工的机会,还有的学生宁愿全部自费,也要来中国学习参观。
  说到夏令营的活动安排,刘宏老师非常看重汉语课的部分。“这三周时间很短,从语言方面讲只能学到非常浅的知识。开设汉语课的主要目的一个是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日常简单对话,更重要的是感受一下中国文化。以往通过媒体宣传的中国比较片面,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他们能够看到中国比较多的层面,这次会带学生参观各种类型的单位,有工厂、政府部门、学校,即使是很表面的了解都会对他们有帮助。”
  作为曼大与北师大联合创办的孔子学院院长,刘宏老师向记者做了有关孔子学院的详细介绍。孔子学院是国家汉办支持建立的,原则上是一所外国大学和一所中国大学合办,少数是以企业赞助的形式建立的。主要投入是外方,包括提供场地等。在前三年,汉办投入一定经费,北师大派一到两位老师到英国讲学,具体操作层面由双方一起做。英国目前有七、八所孔子学院,主要针对已经工作的社会人士招生,他们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学习。

 

亲身体验中国文化

  伦敦的玛丽莲买了件旗袍送妈妈,莫斯科的别夫斯基最近迷上了牛肉面疙瘩汤,纽约的苏珊娜开了家禅风馆专门教中国武术,柏林来的沃夫冈拿胡琴配着电吉他唱R&B……中国的古代文明已经逐渐渗透进这些老外的生活点滴处,一股中国文化的龙卷风平地而起,已经开始来势凶猛地席卷世界各地了。
  这些学生刚一到达北京,结束了开幕式第二天就爬上了慕田峪长城,作为中国志愿者的外文学院学生雷月华和张晨曦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形,他们来到慕田峪长城后,在长城脚下的摊位买衣服,和商贩侃价,他们侃价的时候很大声,当价格侃不下来的时候他们会很气愤,看样子他们是来到中国以后才学会侃价的,但是已经侃得有模有样了。记者告诉Eric“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俗语,他很有成就感地说:“那我已经是英雄了!”长城修了索道,几个学生执意要坐索道下来,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没见过这类设施,觉得坐上去很有意思,他们特别享受急速下滑一瞬间带来的快感,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周围的一切都快速地向后退去。
  紧接着他们参观了同样如雷贯耳的紫禁城,谈到紫禁城,学生们对它的评价惊人的一致,“壮观雄伟”。来自澳大利亚的Ursula Henel觉得故宫好像一个超级大的迷宫,大院子套小院子,从一道门走出来,又不知不觉走进了另一个庭院。如果不是和同学们一起,她自己游览是一定要带指南针的。来自德国的米雪说她曾去过英国的唐人街,那里的建筑和故宫里的很相似,屋顶上挂着大红灯笼,门上贴着对联,还有舞狮表演。可是当她来到北京才发现,这里高楼大厦林立,其数量大大超乎了她的想象,可却没找到大红灯笼和舞狮,走进了紫禁城,她突然就产生了亲切感。
  头两天他们参观的都是具有皇家气质的大型建筑,用Lipena的话说,多少感觉有些高高在上,不易接近,所以第三天他们来到了充满市井民俗气息,同时蕴育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的老舍茶馆。他们在这里悠闲自在地品茶,观看了富有民俗特色的变脸、中国武术、京剧、话剧、魔术……特别是当他们看到在台上表演中国功夫的演员时,简直目不暇接看呆了!“It’s very cool!”、“Very amazing!”他们的嘴张得很大,眼睛瞪得很圆,不断重复着这样的话。就像吴方敏老师说的那样,他们对变脸、中国功夫等更感兴趣,对故宫只是拍拍照,因为他们看不懂,再加上没有英文解说,故宫的文化底蕴实在太深了,而他们走一圈下来大概只弄明白了一件事这里就是古代皇帝住的地方而已。
  为了能够让大家过足眼瘾的同时,真正做到身体力行地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在三周里利用两个下午的时间开设选修课程,有书法、剪纸、太极三类供他们选择,也就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实践其中的两项内容。当他们从老舍茶馆回来后,多数人都选择了太极,虽然这些外国学生看不懂中国功夫里一招一式的奥妙,但是那个架势和派头足以令他们心驰神往。
  第一次上选修课那天,天气很闷热,但北师大主楼前面的广场上可谓声势浩大!一个花白头发的老者在前面示范,而后面总共站了4排各种肤色、不同国籍的外国学生,还有两个穆斯林女学生包裹着厚厚的头巾,他们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前面的老师。虽然他们根本不能理解老师所讲的“气沉丹田”、“ 排除杂念”,但是照猫画虎得还挺像那么回事,甚至其中有不少学生干脆脱掉鞋子,赤脚上阵。
  而分别在两个多媒体教室里开设的书法和剪纸课也是热火朝天。书法课上,每个学生面前铺着一张棉毡、一支毛笔和一碟墨汁,来自法国的Erin一直在田字格上写着一撇一捺的“人”字,记者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只练这个字,他一本正经地回答:“别看只有两笔,能把这两笔练好就不容易呢!我写好这个字,其他字写起来也不会费劲了!”
  剪纸课的老师刚一上来就用极快的速度为大家演示了四个串成一串的中国娃娃,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坐在下面的学生无不惊叹老师的巧手。到课程结束时,每个人都完成了一个窗花,在背面写上自己的中文名字,还要评比出谁的作品最优秀。

 

传统和习俗谁来传承
  记者在和夏令营营员聊天的过程中,也听出了他们对这次中国之行的一些遗憾和失望。最令米雪感到惊讶的一件事是,看到那么多老年人做操、打太极拳或散步,努力保持健康的身体。米雪在钟楼前的健身器材旁照相留念,她说这才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体现。记者说喜欢在这里锻炼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她不可思议地提出:“年轻人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一边锻炼一边欣赏优美的风景,是一件多么悠哉的事!”他们中的许多人也都有同感,觉得是中国的老年人在保存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仔细想一想,真的是这样。现在的年轻人中有几个会去听京剧甚至唱两嗓子?有几个深谙中国武术之道并能够将其发扬光大?又有几个能够心平气和地铺上一张宣纸写两笔字?
  而大多数中国老年人仍旧坚持他们简单而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愿意在家做饭,在公园里品茶聊天,而不去咖啡厅或卡拉OK。在这几十年间,难以想像世界的变化对他们而言有多么巨大,尤其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们必须搬出胡同,搬进高楼大厦,公路四处建立,四合院被拆除,汽车数量猛增,一切都在飞速变化,令人迷惑,更不用提像互联网和手机这样的技术的兴起——这在他们看来简直像一个神秘的世界。虽然如此,他们仍然演绎着他们的音乐和舞蹈,甚至在三环路简陋的高架桥下。他们在维持他们的一些传统和习俗,要是没有他们,如果外国人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也许得去剧院体会或观看旅游表演。
  当年轻人在办公室面对电脑度过他们的人生时,他们如何能够维持这种传统文化,并传递给下一代?当日常生活受到营销、广告和全球流行文化的影响,甚至学校的小孩子们都需要最新的手机的时候,谁还有时间来讲述那些民间故事,并教给孩子们绵延几千年的古老文化?
  从德国学生Marjem的角度来看,在今天的中国和今天的北京,在现代化的王府井大街和建外SOHO大楼中很难找到与其他城市的差别,只有当她看到这些清晨活动在树荫下的老年人的时候,她才觉得自己真正是在中国、在北京,才能得到一些关于它伟大的历史与文化的印象。正是这些老年人向她展示了中国的美与丰富,而其他人都忙着从他们的办公室赶往星巴克咖啡店,然后赶往下一场商业会议,就像在欧洲一样。她担心一旦这些老年人不在了,一旦他们的传统失落了,中国将与世界上其他现代化国家没有分别。
  这次的夏令营活动既有深度又有趣味,虽然只有短短三周的体验时间,但是相信将会给每位参加活动的外国大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甚至会影响他们接下来面对人生的种种选择。
  虽然汉语的兴起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何令这些时代承传的文明与文化能够历久弥坚,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在世界人类中的作用,是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的未来仍然是任重道远。
                     (实习生关硕对本文亦有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