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河洛散文百家》书评(四篇)

(2011-12-30 13:38:15)
标签:

他言愚非

中国洛阳

余子愚

文化

分类: 他言愚非

草根散文的光荣和梦想

——《河洛散文百家》读后

 

文/李少咏

 

读到这本《河洛散文百家》,我心里的愉悦是无法言喻的。

我的愉悦来自这本书中作品内在的鲜活和健康的精神。鲁迅在谈到散文时曾经说过,“用秕谷来养青年,是决不会壮大的,将来的成就,且要更渺小”,“甘为泥土的作者和译者的奋斗,是已经到了万不可缓的时候了,这就是竭力运输些切实的精神粮食,放在青年们的周围,一面将那些聋哑的制造者送回黑洞和朱门里面去”。

这本书里的大多数作品,我以为恰好是先生所竭力提倡的切实的精神食粮。

这些作品能够成为切实的精神食粮的根源所在,是作者们对于自我,对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的自觉追寻。有作品入选这本书的作者们,基本都属于草根阶层,他们既无尊崇的地位,也无显赫的声名,然而,他们都有纯净的心。

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比国家更恒久,文学的天职是以语言诉说记忆,进而战胜时间和死亡。人类面临每一次精神危机的时候,总有文学站出来,抚慰人们的心灵,激励人们的斗志,重新燃起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希望。今天,创造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散文和其他文学艺术作品,正是作家、艺术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这一批草根是自觉的,他们明白自己,也明白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更明白这个时代所寄予作者的究竟是什么。过去的时间中,总有一些能够感人肺腑的东西留在我们心中。记忆中的那些事物,对于作者来说,都是曾经在他心里切切实实存在的。这群写字的人在各自的文字中开始自己独特的精神旅行,在这样的旅行中,他们把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情感记忆,一点儿一点儿重新召唤到我们面前。

吴言的《我听见麦子在呼唤》是最触动我灵魂的一篇作品。读着它,我不知不觉地幻化为一粒麦子,抑或与麦子对抗又共生的农人父亲,而最终我明白了,我就是那一群被丢弃在荒野中满怀惊恐、疑惧与渴望寻找回家路的孩子中的一个。

当今,许多人为现实利益驱使,开始喜欢只利用大脑,却丢弃心灵,甚至无端地憎厌起真诚和朴素。而《河洛散文百家》的草根作者们却大多数是喜欢用心灵或者灵魂说话与写字的,这应该归因于他们的草根身份,这种草根身份使他们更容易接近生活的本源,从而获得一种精神的依靠。在李麦武的《不如归去》、王达的《剑气江南》、逯玉克的《重渡沟水韵》、余子愚的《独对一条河》、韩报春的《小城不眠夜》、庄学的《沱江入梦》等文中,土地、山川、河流、风景都是一个个朴素而含义深远的生命共同体,需要呵护与理解,需要我们真诚地热爱和尊敬生活在它们之上的所有生命,以保持恒定的和谐与美丽。

把读书与写作分开是绝大多数作者的习惯,而对于程远河,两者却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在他的文字中,自我与书中的人物血脉相通,难分难舍,彼此映衬,又都与生命本源相关,他的《男儿不归路》就取材于历史人物李陵的故事。生命个体的丰富性由那一支饱蘸个人情感与知性的笔一点点揭示出来,生命与生命间最隐秘的交流也如一条隐在山间的溪流缓缓不断地悄然流淌。常识告诉我们,无论在历史的深处,还是在人心的深处,最为重大的事件都无法言说。然而,还是有一条神奇的静谧小径让我们彼此通达,那就是一颗最纯净最真挚的心灵彻底敞开,与另一颗最博大的心灵进行最好的沟通与交流。那个走上了不归路的绝世男儿,一定会因为程远河对生命的洞见和把握,在苍茫的深秋或皓月的春夜登临南望之时,听到他那一声相隔千年时空的悠然长叹吧。

我要郑重地向朋友们推荐这本书,这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利用电话和手机短信交流虽然快捷,却无形中让我们失去了阅读文字时的心里期待的快感——而这种心里期待的快感却总是通过我们对纸质文字的阅读,存在于千百万个读者的想象之中。这本书中的文字,是超出了现实形象的客观存在的文字,它们是对可能的审美形象的更为理想的再创造,也因而给我们审美形象的可能性留下了更为宽广的空间。

 

原文载《洛阳日报》2011年12月30日“洛浦”副刊

http://lyrb.lyd.com.cn/html/2011-12/30/content_805123.htm

 

蔓草零露

 

文/梁凌

 

夜,深了,连虫子都睡了,我却仍靠在床头,翻看一本书,它叫《河洛散文百家》。

一边看,一边就想起《诗经》来,它说:“野有蔓草,零露抟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书里的作者,不是名家,他们是原野上的一棵棵草,清新自然,粘着露水,瀼瀼地灵动,遇上了,就走不掉,只想蹲下来,细细地看。我平日里看书,喜欢“乱翻”,很随意,想从哪页出发,就从哪页出发。这本书,却是一页页细读。

书里收录的文,有的真情感人,有的才气逼人,有的充满思考。夜越深,情绪越高涨,忍不住给编者马继远打电话,我说你这本书,怎么这么好看呢?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散文集。

那边的人,一连问了几句,是吗,是吗?

这是我由史以来,读得快细,最快的一本书。

没有遇见时,我已知道它的好,却没想到会这么好。

我知道它的好,是因为相信编者的眼光和坚持。

去年的一天,我和程远河、马继远、逯玉克在一起闲聊,谈论洛阳散文,程远河灵机一动,说,我们来编一本书吧,就叫《河洛散文百家》,以我们眼光,收录一些优秀作品,肯定比当下的一些散文集好,也替洛阳文友们做个宣传,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出专集。

我看看他们,都是洛阳最优秀的作者,以他们的眼光来选稿肯定不错。

我以为他们只是一时冲动,谁知没过多久,河洛文苑上就有贴子,向文友们征稿。他们真就行动了。

他们的审稿很严格,不看名气,不看地位,只看稿子本身的质量,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曾有一个名家打电话给我,问我是不是《河洛散文百家》的编辑,我说,不是啊,她说,她给了一篇稿,竟然没有通过,婉转打听到消息,编辑说,只看作品,不看名气!

我听后,也很诧异,心想,连她的稿子都不能通过,通过的,该是多优秀的作品!

今天一见,果然是好,比我想像的还要好。作者投来的,都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他们的才情,叫我汗颜,比如写茶的“遇了水,不是春,春却分明在壶中……似水草横生的一顷湖水,缓缓荡漾着……饮茶的过程本就是如一场山水相逢的梦”—《茶遇水是缘》。

有的文,分明就是诗,比如“竹在西隅,竹下有石。大多的时候,竹石无言,唯一群可爱的麻雀,日日在竹间歌唱”,“初春的风尾随而至,由竹根潜入竹梢,轻轻一摇,竹便清澈透亮。”——《独坐幽篁》。

有的文字,大有梁实秋的风格:“猫和女人有太多相似,从体态到性情,都能看到对方的影子。猫有着女人的优雅与温顺,可一样有着女人的感性和愚蠢。”——《一只既活且死的猫》。

还有的文,全文没有一句华丽的句子,只让你感觉好,待提笔作标记时,却又不知道划哪一句,哪一段,细看才发现,却原来,每一个字,都是好的,如那篇《独对一条河》。

我看书极少做笔记,这本书,我却拿着笔,不停地划,那么美的句子,是如何也划不完的。等看完全书,发现一本书变厚了,且被我划得花花绿绿。

那些蔓草,和蔓草上沾满的零露给人最美的滋养。

口角噙香,一夜未眠。

 

以诗论文话精品

——《河洛散文百家》编后感

 

文/逯玉克

 

从征文、初选、定稿、校对、到结集出版,历时一年备受广大文友关注的《河洛散文百家》一书,终于赶在2012年元旦前出版了,作为编选者,欣慰之余,对我们执着痴心的文学有些许感慨。

文学是一片浩瀚无边的海洋,不是如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所能谈的,所以,只好望洋兴叹地“叹”文学;而文学的博大精深又让我这个井底之蛙“叹”不过来,姑且就从它的上游小溪——诗“叹”起,以诗论文吧。

诗,是人类最早产生且恒久不衰的一种文学样式。古人云:诗言志,曲尽人情莫若诗。中国是诗的国度,漫漫数千年,诗作浩如烟海,诗人灿若繁星。那么,我问这样一个问题:历代诗人中,谁的诗最多?

白居易被称为“诗王”——他有3000首诗。

陆游自云:“六十年间万首诗”——然而也不是最多的。

诗作最多的居然是一个皇帝——乾隆。据说,他至少有20000首诗!然而遗憾的是,他的诗远没有他的文治武功那样让人仰之弥高。

浩浩荡荡洋洋数万首诗作全部折戟沉沙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这不能不说是诗人莫大的悲哀。相反,倒是有那么一些“幸运”得让人嫉妒的诗人,只用区区几首、甚或一首乃至一句诗,就出奇制胜地为诗人赢得永久的声誉。

以唐人为例:

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赵嘏的“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崔颢的《黄鹤楼》;

张若虚“以孤篇压倒全卷”的《春江花月夜》;

……

文学就是这样让人尴尬和无奈——有人名噪一时,洛阳为之纸贵,然而却只是昙花一现;有人著作等身却湮没无闻……只有那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真正艺术,在历经时间无情的考验后,才吹尽黄沙始见金而具永恒的魅力!

(诗,是高雅的艺术,而这种阳春白雪的产生却需要诗人呕心沥血的艰难创造!所以,写诗的人不惟需要超群的天赋灵气,更需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投入!古人云:诗穷而后工。诗人大都有“一生辛苦为诗忙”而到头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的辛酸经历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与执着。)

诗如此,文学乃至所有的艺术莫不尽然。

的确,文学不好“玩”!没有进地狱的勇气,你就跨不进文学的门槛!

嗟夫,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文不在多,唯精是求。我常想,倘若有一种文选,如《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者,能选我一篇(首),传之后世,则幸甚矣,夫复何求。

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确立了选稿标准:精品至上,宁缺毋滥!我们要的不是连绵的群山,而是突兀入云的高峰。

《河洛散文百家》不是鸿篇巨制的“大书”,只有82篇,却是从2000余篇来稿中精选的。82篇佳作,近70位作者,意味着什么?每位作者,我们只萃取代表他最高水平的巅峰之作。

《河洛散文百家》,不单是河洛大地近70位作者才华的缤纷绽放,和不同风格异彩纷呈的荟萃,更融注了才子才女的心血、感悟、灵魂乃至生命!

 

行走在边缘

 

文/马继远

 

圣诞节前一天,雾霾散去,冬阳暖人。

操心着给即将到来的《河洛散文百家》找个代销点,我走进了住处附近一家小书店。向店主说明来意后,店主婉拒道:“你应该知道,现在人不喜欢买书的,这种纯散文书籍,以前也有人在这里放过,不好卖。”

店主或许只是托词。不过,看看空无顾客的小店,我便也含笑出门。行不远处,见一家鲜花店外,预订圣诞节玫瑰的人们,排了老长的队伍。

午后,书终于到了。急不可待打开包装箱,看到还散着墨香的书,我的心扑通直跳:这,就是我和朋友们一年努力结出的果实?

拿起一本书,心中些微失落:初看,书似有点呆板,像个朴实木讷的山里娃,书的封皮,不扎眼,土黄夹杂淡青,是早春正在复苏的大地的颜色。这般装束的书,即便进入书店,怕也要被花花绿绿的时尚书刊淹没。引人注目的,唯有枣红色的“河洛”二字,字体我不太懂,但觉得还算漂亮,配以端庄的“散文百家”四个字,倒生出了些许莫名的味道。

我用报纸包裹了几本书,乘车去朋友介绍的书店。车厢里,看到掂着大包小包、上上下下的乘客,我心生好奇:这么多人,有几人的包里装着书呢?如果有人装了书,装散文集的概率又有多少呢?斜阳慵懒地照进车内,祥和而温暖。低头看看自己抱着的一摞书,我感叹:生活如此美好,我却如此边缘!

这是家很小的书店,店内出售的,大多为中小学生用的参考书。店老板倒很热情,看一眼我送来的书,委婉说道:“这书很朴实啊!”大概翻了几下,又道:“这书估计只有专业人士才喜欢看。”我笑笑,见他将书放入书架后,才长嘘一口气。好歹,这书总算找到了可以栖息的地方,静待与其有缘的人来品读。

我又去给几位朋友送了书。暮色四合中,我疲惫地回到了家。躺在沙发上,静静翻阅这本饱含自己心血的书,读着我们精心挑选的篇篇美文,想想自己在电脑面前选稿时脱落的黑发,我心中五味杂陈。合上书,我再看,方觉得书的封皮真好,不花哨,非主流,但耐看,是可以长久过日子的那种感觉。

夜渐深,一位朋友突然打来电话,激动地说,这是她看到过的最好的散文集!书中所选的文章,多是精华,这书,值得珍藏案头,经常阅读。这位朋友极有品味,且向来喜欢直言,她所说的,该是她真实的感受。

红尘俗世,这本似乎行走在边缘的书,终将会遇到它的一个个知音。

 

附:《河洛散文百家》出版公告:

http://bbs.lyd.com.cn/thread-507869-1-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