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文人宜简不宜繁

(2011-11-25 09:24:37)
标签:

转载

转走学习!
原文地址:文人宜简不宜繁作者:罗文华

文人宜简不宜繁
罗文华

    有些真理,要经过数百上千年历史的检验,才能成立;有些真理,未出当代,便已经颠扑不破了。孙犁先生的名言“文人宜散不宜聚”,就是后者的典型。
    孙犁是这样说的:“我以为文人宜散不宜聚,一集中,一结为团体,就必然分去很多精力,影响写作。散兵作战,深山野处,反倒容易出成果……”这话说在1980年,三十多年过去了,独立思考、潜心写作的文人愈发珍稀了,此话也就愈发显得宝贵而耐人寻味了。
    “文人宜散不宜聚”固然是句箴言,但如今毕竟是信息化时代,“深山野处”已无处可寻,文人除了写作,也不可避免地需要交往,需要聚会,需要公关,至少,也需要通过电子、电讯等新媒体互相联系。既然如此,我以为,按照“文人宜散不宜聚”的宗旨,文人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准则应该是“宜简不宜繁”。
    “文人宜简不宜繁”,孙犁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是他讲过这样的道理。我在编辑工作中就遇到过一些作者,他们写作很勤奋,但能够刊发的文章并不多。其中有的作者不从自身找原因,却另外踅摸到了“灵丹妙药”,兴奋地对我说:“我终于明白了,作者要想多发稿,就得多与编辑沟通,最好是当面沟通……”听了这样“恳切”的话,我不得不告诉他:“我的老师孙犁在活着的时候,就把您今天谈的问题提前写好答案了。孙犁在《关于编辑与投稿》中说过:‘有人好带着稿子跑到编辑部,请编辑当面指点。这种办法并不好,临时仓促地看,不一定就能提出切实的意见……好跑编辑部的人……常常写不出什么好的作品。或原来写得还不错,后来反而退步了……’”这位作者闻之,有些愧色,又问我,他究竟应该怎么做。我说,所有写作的人都应该好好体会孙犁的谆谆告诫,删繁就简,把全副精力用在写稿上,把“跑稿”的劲头儿也用在写稿上。只有这样,稿子才能写好。
    从上大学迄今二十多年来,我为几十家报刊写过上千篇稿子,但从未有过这些毛病:其一,稿子先不写,而是先打电话把想写的内容跟编辑唠叨半天,要求编辑表态,把风险压在编辑身上;其二,催发稿件,干扰编辑版面安排思路;其三,稿子传给编辑后,自己又作不必要的修改润色,再次传给编辑,给编辑添麻烦。简者,减也;繁者,烦也。文人之间若能换位思考,或许更能领悟“文人宜简不宜繁”的道理。
    “文人宜简不宜繁”,与“文人宜散不宜聚”一样,意在表明:文学是一条寂寞之路,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创作出好作品。面对纷繁的现实,要善于找到自己的清静,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喜好的东西,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并在追求和实现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一个“简”字,做到不易,恪守更不易。日前参加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振德先生书画学术研讨会,听到与会者在纷纷赞赏王先生学术成就和艺术成就的同时,还特别高度评价了他的寂寞之道。王先生写过这样的诗句:“幸有寂寞翰墨事,任尔东西南北风。”他把翰墨当成是寂寞事,不是热闹事。反观现在的艺术界,喧哗浮躁,太求热闹了,什么“板凳要坐十年冷”,什么“功夫在画外”,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简有简的寂寞,简也有简的风景。关于这一点,晋人陶渊明、唐人王摩诘等遗有大量的诗文供我们引证。倘若嫌这些位古人的诗文未免有点消极避世的话,那么不妨换上一首当代作家汪曾祺先生的诗,看看“简”的生活是多么的自在而充实:“新沏清茶饭后烟,自搔短发负晴暄。枝头残菊开还好,留得秋光过小年。”
    “文人宜简不宜繁”,这句话其实也不能算是我的发明。譬如《论语·雍也》中的那句名言:“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说的就是“文人宜简不宜繁”;再如一位美国女士读了钱钟书的书,十分敬佩,要登门拜访,钱先生在电话中婉拒道:“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说的也是“文人宜简不宜繁”。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