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以屈原的名义推动诗歌创新

(2011-06-08 08:30:05)
标签:

资料汇编

中国洛阳

余子愚

文化

分类: 资料汇编

以屈原的名义推动诗歌创新

        ——有感于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初评

刘  

 

 

从浩如烟海的自然来稿中遴选优秀诗作,不仅要考验鉴赏水平,这对每个初评委来说,也是一项体力活。从近万首诗中选出几百首,再从几百首中选出几十首,这一过程,要在判断中取舍,在取舍中择优,这也是一种煎熬,因为需要你一次次排除与放弃。在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的评选中,我们共同恪守一个标准,那就是真实。这本身也是大诗人屈原一生所奉行和遵守的原则,他就是为了保持高洁之格,不与贪腐之人同流合污,才有他后来自沉汨罗江的人生悲剧。这一切皆源于诗人对真相的不懈探寻,也出于对理想主义的高度认同。

读了那么多诗稿,有惊喜,也有失望。说全都不值一读,那是矫情,说大都很优秀,那是谎言。当我们以真实的标准和现代的技艺去评判所有诗稿时,一大半作品都被淘汰,入围者仅占一小部分。虽然大量来稿透出了诗歌写作者们的参与热情,但能够严格称为诗的文字,确实不多。以诗歌的名义来设奖与评奖,是获奖重要,还是诗歌本身重要?我相信,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应该清楚。主办方之所以设置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重在于鼓励优秀的诗歌写作者,挖掘富有潜力的新诗人,有此目标,当为好事。尤其是在这诗歌被认为可有可无的消费主义时代,这一点,更能彰显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的宗旨。

如果从主办方和投稿者两方综合来看,讲求一个公平、公正的评奖氛围,就显得很重要。让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像屈原本人一样有着高洁的品味,这其实也是初评委在这一活动中所应承担的责任。这一诗歌奖,有它的纯粹性和开放性。第一,不局限于某一地域或圈子,作封闭式的评奖;第二,虽然主题是纪念屈原,但并不要求作者们都写与屈原有关的诗,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条件;第三,主办方没有过多干涉评奖的程序,这一点非常难得。因为在官方评奖如此普遍的当下,内幕可操纵的因素太多,最后导致的结果可能是,不该得奖的人得奖了,而应该获奖的人却遭到淘汰。

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的纯粹,在于它的连续性以及主办方对诗歌艺术价值越来越重视的姿态。今年的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不是第一届,但却富有生气与活力,这是很多诗歌奖所匮乏的。它办得越来越富有影响力,恰与一些诗歌奖由盛入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诗歌界,举办诗歌奖似乎都有一个现象,第一届办得很好,但越到后面,质量也随之大打折扣。一些非诗的、行政的或权利的因素,就可能从各方渗透进来,最终瓦解掉诗歌奖的透明性与专业性。一旦排除了那些庸俗的人情和利益考虑之后,评奖就变得相对简单了,只认作品,不讲其它。这样,从艺术趣味和审美角度来看,对诗歌要求的专业化,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了。情感是否真实,语言是否精炼,修辞是否新颖,表达是否有力量,这些因素都会被纳入到评奖标准之中。

确立了标准之后,在精选诗歌时,初评评委们并没有刻意从年龄上来作平衡,但初选出作品之后,我们发现,从60后到90后的诗人都有,这一方面体现出诗歌写作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作者们多元化的美学追求:除了写屈原之外,还有写日常生活,写公共社会的,这些主题所要求的一个共同目标,就是诗歌要在语言上给人新奇之感,而在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上富有力量。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是竭力选取优秀诗作。

 

 

 

投稿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写屈原与端午节的,或与这两个主题相关,这当是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的独异之处。很多作者在笔下流露出了对这一中国诗歌先驱的敬意和尊重,而且大多都是以凭吊性的语气。以诗的方式与逝去几千年的先驱作时空对话,带有强烈的穿越感,如果深入下去,的确能在短期内唤醒我们对传统的自觉回归,同时,也能促使我们去探索人格与诗歌之关系。

在书写屈原或与之相关的诗歌中,我们能读到很多大气而又不乏感伤色彩的句子,要么追忆往事,要么复现历史,或以灵魂与灵魂交流的方式言说真义,或以历史细节与时代演变交织的形式书写个人命运遭际,但其中又不乏丰富的想象。更重要的是,将历史与现实融合,以引起感同身受的共鸣,是很多作者所力图达到的一种境界。有些人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在书写屈原的诗作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格式的一首《屈原:加入江河》。这首诗虽然也是以凭吊的形式入手,但它不是简单的情感不泄,而是通过技艺的生发,写出了一种人身上所应该负有的精神质量,它瓷实、厚重,并非像很多凭吊性诗歌那样,在表象的口号下掩藏着一颗虚假的心,初读之虽感慷慨,但经不起细品,因为多读几遍,那种为作诗而作诗的不真实感就出来了,最后还是流于千篇一律的重复、模仿与暧昧不清。格式通过长期的写作体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他用一个人与一条江的关系来切入诗歌,有秘密追问,有公开质疑,他之所以如此,还是为了突显历史与现实之紧张关系,包括屈原作为一个高洁之人,如何以干净之躯净化了一条江,乃至一个国家。让我们看看这首诗的结尾:“你在它们的泪水中转过身来,才发觉水是人类最好的食物/于是,你如饥似渴地吞服。水在腹中流。你恍然/自己正慢慢地被水收归己有。由此,人们看见那条江/便会想到你的一次性投入,让多少水得到了净化?看到那些净化的水/不难得知你的眼里容不得沙子。与其趟浑水,不如将自己搞沉,沉到沉默里/变成另一条江。站在岸上围观的人,原本以为是落水,原本以为是投河/现在才知道/这是‘一个人的游泳,太孤独。’﹡(﹡所引诗句为诗人陈小三的诗句)”相比于很多唱高调的诗歌,这样的写作才显真实,可能不是眼中的真实,而是灵魂的真实。诗人从屈原为何投江的原因中,体验到了愤怒之后的无奈,也感受到了强权对一个有求真意志之人的异化与规训,我们作为围观的看客,如今还在延续千年之前人们的心理,这留给世人的,除了反省和自我审视,还有就是我们该如何面对本真的自我,以及那长长的被奴役和欺骗的人生旅程。

除了格式的这首诗之外,令我产生耳目一新之感的,还有朱洪举的《招魂》,他是将屈原置放于当下,让他在地铁中经受现代社会的冲击,当所有的时尚元素——保险、客户信息、电视新闻、地产调控、摄像头——都向屈原袭来时,他的处境又变成了另一种可堪回味的先锋背景。还有余子愚的《与屈原谈生活》、唐力的《水殇》、蔡鹏飞的《国忧》、庞华坚的《涉水而过,重返故乡》、王猛的《一唱三叹》(组诗)、赵凯云的《今天,我陪一截骨头说不》、东荡子的《屈原答九问》、老丹的《等待屈原》、周瑟瑟的《屈原哭了》、刘琳的《一条江的疼》、李忠磊的《春天,香草河水》等,这些书写屈原的诗作,它们都表明了诗人各自的真实路径,也体现出了诗人清晰的创作态度和对诗歌本质的探索意识。

 

 

 

除了书写屈原或与之相关的作品,在投稿的诗歌中,另外的一半以上是各种题材的汇总。不管是那些初学者,还是经过训练的诗人,也不管他们的艺术技巧是生涩,还是趋于成熟,我们都能从中领略到他们对诗歌的一种尊重,一份虔诚,当然,更多的还是对汉语言的敬畏之感。没有敬畏,过于随意,诗歌当然也就不被重视,甚至被轻视和嘲笑了。在入选的作品里,我们能感知的,还是个体对现实与人生的思考,有具体罗列,有抽象概括,总之,我们感受到作者们对精神书写的一种努力。

他们或抒发个人情感,专注于内心的冲突,对人生,对命运,作深层次的挖掘。尤其是在表现亲情、友情和爱情方面,最能凸显出一个诗人的真切与执著,乃至满怀深情。吴小虫的组诗《生而为人》,是诗人为怀念母亲而作,字里行间处处浸透着与现实人生的割裂之感,连抛出的困惑都掷地有声,我们看一看:“这是怎样的道德和伦理/在一场雪中如此痛心?/妈妈,我不能回到你肚子里了/我不能感觉到你的感觉/我只感到大风在吹/狠狠割在脸上/而我那浅薄的快乐/已成为活在这个世界的丑行/不能自已”(《初雪》)。我们再读一读:“这是怎样耻辱的日子/妈妈,你常说:头顶一个脑袋长两条腿的/难道就是人?我居然现在还活着/整个世界因为人的丧失而一片阴暗/为什么还要假以忍辱负重而自欺?/仅仅懂得苦难是不够的/人怎么被扭曲到了这种地步!/可我于尘世中也不愿做个木偶/‘你呀,你简直要发疯了’/这些年来,有多少罪恶的力量/将我的心一次次砸碎/我无可挣扎地坠向耻辱的深渊/生而为人却无法为人”(《生而为人》)。诗人与母亲的对话,都在这几近要丧失人之为人的信念里渐趋明晰,我们读到了一个诗人的尖锐与清醒,也读到了他竭力去寻找的力量。

他们或切入时代,与现实作短兵相接的碰撞与对峙,感伤,愤怒,以及绵绵不绝的思想追索。黄离在诗中发出如此之感慨:“而今我可能老了,越来越喜欢/不着边际的长谈,但不再谈国家/不再谈人民,不谈思想,也不谈主义/只说你,说我,说人性,说自由/说天堂和地狱,说真实和真理/说沉沦和重生,说不假思索的笑话/说遥远的友谊和荒诞的爱情/说残存的梦和不堪回首的往事/说今夜烟袋斜街的灯火和鬼影/说邂逅烟袋斜街是一场艳遇”(《烟袋斜街》)。这里似乎有一种人生的迷惘与无奈,看透世事的洞明与坦然,由此,诗人知晓了人生之路该怎么走。而江耶于《他在大地深处却感觉不到母亲的温暖》一诗中,直接将视角对准底层的煤矿工人,把主题置放于生活的核心部分,去体验劳苦之人所承担的生命风险,以及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中有着怎样的位置和处境。

还有那些在现实中撷取生活细节的诗作,并不刻意追求散淡格调,但却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特征,那些支离破碎的细节,又从整体上透出一种层次感,且不乏个体对人性之善恶的体验。比如钟磊的组诗《散落在水中的一些诗歌碎片》、九荒的《跪售葡萄干的兄弟请你站起来》、沉戈的《履历或者命运》等,从他们的诗作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们公共意识的加强,理性和道德的力量,在他们笔下获得重新定位,这是那些面对社会现实发声的诗人们所确立的艺术方向。

 

 

 

通过那些诗稿,我看到亮点的也不少,尤其是一些年轻的诗歌写作者,他们的才华与风度,让人欣慰。当我读到“这个时代是如此之沉重。经受不起饥饿的/我们痛楚愈来愈严重。一张张面孔感到茫然!/如同帕斯卡尔的苇草一样忧伤,虚无、罪恶、毁灭!”这样的句子时,没想到它们竟会是出自一个大学生之手,那种犀利、敏感和警示,都是探查人之存在感的重要突破口。当读到“我是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没错。是那样。就像你看到的。/过大的青苍的颅,这是全部。/我是俯身的,面朝黄土,不,向你。/因为我太卑微,天空是我不能触及的奢望。是连诚惶诚恐的一次仰视都为梦想的奢望啊。”(《自白书》)时,我也只能惊叹于一个高中一年级女生对语言运用的自觉,这样的写作手法可能并不独特,精神境界也并非多么高深,但她懂得力道要用在何处,懂得怎样的超越才能恰如其分。我们在读到这些80后和90后诗人的作品时,也能感知他们的诗歌是有心灵质量的,他们正是中国诗歌的未来。

这些年轻的诗歌写作者,总是能在不意处给你惊喜,他们那出其不意的表达和敢于冒险的气质,不由得让你对他们产生一种信任,这是想象力与敏感度上的信任,也是针对他们把握思想与领略人性之潜力的一种认可。像李成恩写木棉:“愤怒的美,咬住铁一样的枯枝/枯枝依然冰冷。像极了一个死人的肢体/它死了么?死了一百天/春天这场维新变法杀了七颗头/流了一地血,割了七根乌黑之辫”(《木棉》),她大胆地启用奇特的意象,让人真正感悟诗歌的险恶之美。而像更年轻的王步成、向晓青等人的诗歌,都能让我们领略到一份先锋之意,创新之美。虽然他们的语言不乏青涩之处,思想深度还有待超越,但这些青年诗人的出手,的确给人凌厉之感。他们正在做美学的加法,处于一个重要的上升期,因此,相比于那些已定型的成熟诗人来说,他们更值得期待。

在当下,作为一个中国诗人,你不必非得要像西方诗人那样应该具有一种受难气质,但我们需要开阔视野,并且知难而上,坚定一种现代性和历史感,实现语言和思想的双重交融,从而拒绝无聊和庸俗趣味,这应该是当下诗人所拥有的信念和理想。其实,在读多了那些即将入门却又没有入门的诗人诗作后,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这当属正常。但是有一点需指出,都说现在写诗的人热情高涨,激情四溢,然而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通过阅读诗歌来稿,我总感觉到诗人们不能把诗歌写到一种极致之美,写到作品所深具的高度与广度。这或许正是当下诗人所面临的普遍困境,而当他们的写作通过参加评奖投射到现实中来的时候,所暴露的问题也就明显和自然了。这对于现在的诗人和目前的诗歌创作来说,确实当引人深思。

 

作者简介:刘波,男,1978年生于湖北荆门,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任教于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在《芙蓉》、《山花》、《青年文学》、《文艺争鸣》、《文艺评论》、《当代作家评论》等刊发表评论文章四十余篇。于“诗生活”网开有评论家专栏,《诗选刊》杂志“诗观察”栏目特约主持人,《中国新诗年鉴》编委。第三届大众传媒·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评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