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市精神漫谈(洛阳市文学艺术界“洛阳精神”大讨论座谈会)

标签:
资料汇编中国洛阳余子愚文化 |
分类: 资料汇编 |
洛阳城市精神漫谈
文/余子愚
何为精神?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就是精神。
城市精神,顾名思义,就是和人一样,城市也需要有自己的精神。人无精神不能算是一个正常健康的个人,城市无精神则不能算是正常健康的城市。
当下中国,已有许多大中城市确立了自己的城市精神,而我们作为13朝古都的洛阳,却一直没有认定城市精神的内涵。在此,作为一名已在洛阳生活7年的外地人,我简略讲述一下我眼中的洛阳城市精神。
其一,文明。文明是指洛阳深厚的城市历史,从中华文明始祖黄帝开始,洛阳地区历夏商周,至汉唐,直至当下,城市文明不可谓不深厚。道学首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理学根植于此。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正是中华文明之根,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祖根文源,萦系着无数海外华人的心仪情结。
司马迁在《史记》中言:“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确立了洛阳的城市精神之一——文明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历朝历代的洛阳莫不首先以文明为根本,发展并弘扬河洛文化,积极向外辐射并影响更多地区。
尤其在历史上的几次“南渡”中,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人口向南迁移,形成了福建、广东、江西、台湾等地乃至海外的客家人。他们毫不忘本,自称河洛郎,坚守并传承河洛文明。近年来,客家人多次回洛阳寻根,我市的“根在河洛”碑证实了洛阳城市文明的重要。
其二,包容。得中原则得天下,洛阳地处中原,加之地理位置关键。在中国历史上,洛阳成为帝王将相看中的风水宝地,夏商周沿洛河建都,东汉建都于洛阳,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称帝于洛阳。甚至“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俗语,也体现了洛阳的包容性。一朝天子一朝臣,洛阳毫不排外,容纳各色人等生活于此。加之儒释道三教皆与洛阳有着密切的渊源,洛阳的包容性更是明显。至今,中国佛教释源祖庭白马寺在洛阳,道教圣地栾川老君山、邙山翠云峰上清宫,儒家二程故里、邵雍故居皆在洛阳。
其三,开放。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洛阳有着巨大的开放性。隋炀帝组织百姓开凿大运河,武则天时期发展漕运,将南方的稻米运到都城洛阳。同时,洛阳的城市人口在当时的世界上首屈一指,这些都证明着洛阳城市文明的开放性。
其四,发展。历史在不断前进,这种前进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哪个朝代,无论哪个帝王,都无法阻止历史的前进。而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却是百姓。
洛阳在历史上曾经风光过,在近代以来,也曾经没落过。但是今天的洛阳却不是废都,而是有着发展豪情的现代都市。原因就在于洛阳以其深厚历史文明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员,以其包容性留住了青年才俊,以其开放性不断向外输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最终达到了随着历史的正确潮流而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我认为当下的洛阳城市精神是:文明、包容、开放、发展。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也是深入洛阳人民的内心的。
作为一个外地人,我真诚祝愿洛阳在城市精神的带动下,更加文明,更加包容,更加开放,取得更大发展。
2011-1-11 洛阳
《洛阳日报》2011年1月18日专版:
提炼洛阳精神 凝聚发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