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诗人森子《与大雁形成对比的现实》

(2010-07-23 08:09:48)
标签:

资料汇编

中国洛阳

余子愚

文化

分类: 诗集评论

序:与大雁形成对比的现实

 

森子

 

    现实是一个压迫性的大词,就中国诗人而言这也是一个不断碰壁、不断面壁思考的重大课题,以期获得可能性的穿墙术的秘密。可现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般在很少追问的情况下已经深陷其中,更有甚者拿现实(借口)来严厉要求和应用了。毫无疑问,我们既是现实的一部分,又是拒斥它的一分子,这也说明了诗人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现实如饕餮无所不包、无所不吞噬,它也乐得看着我们挣扎,尤其是现实的社会属性、当下性,不把诗人的反应当一回事儿,或是以此来限定诗人的作为,很多以现实之口批评诗人的言论就是这样的,其实多为强加于诗人的片面之辞,并不是现实的全部图景。以先哲和前辈诗人的视角来看,没有仰望星空的现实是不足道的;没有看似与现实无关的幻梦、呓语,以及对一滴水、一粒沙关照的现实是不足论的;没有历史感、宇宙观的现实也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诗,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谈论现实的虚妄与真实。

    那究竟是什么现实呢?也许不应该这样发问,从来就没有一个现实的标准答案,而是我们的所思、所见、所有的行动都在现实中展开。诗人在面对现实这个问题上也如盲人摸象一般,但这样的盲人——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荷马,在宏大或琐碎、破碎中猜测、重新组织星空的光谱图案。更多的情形是诗人被现实罩住,现实(无论真伪)面对我们,它穿过我们的身心,留下阵痛、疤痕、病变。我想这疤痕就是诗(作为自愈的一种结果),只有诗人有能力领受这命运之痛,虽然有时它以愉悦的面目出现。

    现实是什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样言说,尤其在混沌的现实场景中你试图清晰地梳理自己的语言和感知力,这也是诗人最古老的责任,所谓的世界也在言说中形成,带着诗人的忧虑、疑问和快乐,甚至是虚无感。这里,虚无感更能证明诗人的现实性——言说者的存在。

翻阅青年诗人余子愚的这本诗集,更萌发了我的一些随想。他写了多首同题的《现实书》,也可以说是诗与现实相互困扰、捆绑在一起,剪不开,理还乱,他以诗的方式挣扎,这便是敏锐的诗人最优雅的举止了。有时,我们可能在现实中活得很难看,但诗歌可以挽回我们作为人的尊严,诗人所能做的最微薄的努力即试图通过语言改变世界。即使明知不可为,诗人也要上路前行,这是仅凭勇气所不能估量的。

在一首《现实书》中,他写道:“想写一首诗,不能拿来度日/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这里,理想还未能成就或有待于成为现实,这也是理想的尴尬之处,但它也是现实的主要动因,没有理想的现实可想而知是糟糕的,就实际情况而言可能的确如此,但我们并不能就此低估诗的作用,在这里,诗——以语言内部的暴力帮助我们抵御外在的暴力史蒂文斯,所以想写一首诗就写一首诗,它在你认为不会有什么变化的时候发生了奇妙的反应。这也是在消极状态下积极的意义。接下来,“举目四望/远在安阳、焦作、郑州、武汉/甚至家乡的兄弟/你们那里都在下雨/这是我们共同的命运/我们别无选择”。下雨,既可理解为接受命运的无奈,又可以解释为期待转变。

对现实的忧虑也会带来写作的强迫症,在另一首《现实书》中,他说:“该写下什么,在下午三点/我不能说窗外的太阳,火热,我的屋子/如同烤箱,我成为一只烤全羊,或者烤骆驼/比起它们,我有意识,这是悲哀”。虽然写的是燥热,诗人传递的却是冷的意识。由人及物,这窘迫的处境似乎可以转移,但其结果不如说是加深。如此,悲哀是可以弥漫、传播的,转喻使个人经验成为天下众生整体经验的一部分,羊和骆驼多少都分担了诗人的现实感。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诗人也不断审视自我我认识你,你不一定认识我/我们的距离越近,越陌生/深夜醒来,我常常想/我是谁?谁是我?/那么多人排队站在我面前/拖着黑色的影子/他们是我曾经的名字/愚者先生余一人清水居士余子愚木木孩/”他也像佩索阿一样拥有很多名字,哪个是自己呢?都市生活的隐匿性、不确定性使自我再也不能集中生存,只能拆散,这也是现代性焦虑的一种体现。“我曾幻想用文字记录生活/写个人简史/保留世界的真实/一个声音在深夜呼喊——痴/心/妄/想!/从此,我走向清醒(《清醒纪》)。痴心妄想正是诗人工作性质的真实写照,所以“清醒”也只是昏迷的一种度而已。当我们回顾历史,某个时期的正常人在今天看来不就是癫狂的同义词吗!所以诗人也有理由对今天的正常人保持警觉和批判意识。

在记录自己去南方打工、找工作的诗中,余子愚写道:“我在走,并不在路上(《路》),只这一句就传达出他的现实经验,无路可走却还在行动,走的盲目性——举足无措——形象地跃然纸上。这样的经历无疑是失败的,但诗歌可以接受、并承受这样的失败,诗歌可以修补失败的现实感,成为一种不能直接拿出来用的隐形财富。余子愚写了很多在南方打工经历的诗,也写了不少异乡人在外生存的感受,打开一瓶酒,找不到可以对饮的人”,“放黑夜进来/一个人倒下”(《抒怀》)。这种孤立无援也是很多青年人独自闯荡世界的共同体验,酒可以代替朋友、代替诗歌的世俗形象,一个人倒下,世界才可以在不平中维持它的平和。而黑夜是麻醉的压倒性的力量,它既是怀抱,也是无形的墙,在这里穿墙术是失灵的,除非梦醒着,梦想站立着,对应一个人的倒下。

“一个人倒下”作为失败的象征所能引发的常常是乡愁。故乡是心灵柔化的现实,它向历史深处退去,给人的感觉却是面向未来,这样的错觉将伴随人的一生。故乡也是诗人逃避的缺口和方向,作为一种补偿性的感情,总会对不幸或不如意的人伸出援手,虽然并不是每回都能奏效。一旦面对故乡的现实性,诗人也会陷入困顿。乡村越来越陌生了/在远离故乡十一年后/村民变得越发奇怪……在我二十二年的生命里/今年的乡村/最令我惊讶(《怀念乡村》)这是一个从乡村出来的年轻人多年后返乡的直接感受。故乡和故乡人也已经现代化,一成不变的故乡只在游子的心中。那些从没有返回过故土的人是有福的,因为现实性的缺憾,他们拥有一个相对封闭、完整的故乡。在此,我们看到的是两种时间,一个是向后跑的情感,另一个是向前飞奔的物质,撕扯着、争夺着人心,也可以说是文明的差异、不同步在争夺着人们。这种震惊如此强烈,一切都在变,好与坏,时代的风尚,我们本身也是巨变的产物。只是因为还有一种与现实、当下对抗的永恒性(归宿),诗人才会生发如此多的感叹。在另一首返乡诗中他写道:“冬天,一路北上,与大雁形成对比(《寒冬里的故乡》),这样反差强烈的现实感比屈从于现实和反映现实更为重要,“我”和大雁形成对比的逆向性、时间差正是语言作用于现实并超越现实的一种努力,唯有如此,言辞才不是轻易兑换个人或他人苦难的工具,因为向下的生活与发掘更需要向上的意愿和挥臂动作的牵引。

    颇有意味的是,余子愚也将几首爱情诗纳入《现实书》中,也许他在无意中扩大了对现实的理解,爱情也理应成为最好的最值得珍藏的现实。集中还收录一首带有传奇色彩的《守夜人之歌》,这是余子愚早期诗歌中最成熟的一首。守夜人生活在边缘,守护着古老的传统,一旦受到现代性的渗透、干扰他就会选择离开。守夜人知道村庄中的一切,并深知黑夜的秘密,他就是一个匿名的诗人。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方向,就传奇而言,它是现实生活不能如愿的一种补偿,对大量的现实诗而言它更具积极意识,也可以理解为积极的忧伤。在这里,我想说,现实并不是我们想象和武断认为的那样狭隘,甚至玄学诗、禅诗、传奇诗都是现实的组成部分。指责别人写某类题材狭窄、现实感不强的人真应该好好照照镜子反省一下。

余子愚的这本带有自传性的诗集已经参与了他对现实的改造与构建,作为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新锐诗人,他还有很长的诗途要走。我想,扩大现实的感受力,以诗歌的方式抵御外在的压力,在语言中创建诗歌的现实,并最终忘记单一属性的现实,适当减化当下性,从而趋于默默打量人类生存图景的浩瀚的星空,这才是具有挑战性的

 

2010-6-19

 

(感谢森子老师为我的第一本诗集作序,感谢他的鼓励和期望,在诗歌的路上,我将继续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