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前的战争记忆
(2009-12-26 21:45:37)
标签:
资料汇编中国洛阳余子愚文化 |
分类: 原创书评 |
二十五年前的战争记忆
——读周建军《血染的木棉》有感
文/余子愚
(如果有机会,我也想成为一名战士,为祖国扛起枪,痛击那些侵犯祖国的敌人。)
周建军先生的纪实长篇小说《血染的木棉》出版了,作为他的一个小朋友,我首先向他表示祝贺。一拿到书,我就急不可耐地阅读起来,内容和我想象的一样精彩。在深夜两点,完整读完这本小说,发生在25年前的那场战争在我脑海中清晰起来,主人公邹安、田成、李石头等官兵的形象让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英勇。下面,就简单谈谈我对《血染的木棉》这本小说的三点看法。
1.
1984年7月至1985年7月,周建军先生参加了云南老山地区对越自卫防御作战,先后参加过1·15、2·11、3·8、5·4战斗。1986年5月,我来到这个世界上。1987年10月,周建军先生转业到大唐洛阳首阳山发电厂工作。2004年9月,我来到洛阳。2008年4月29日,我结识了网名为巴易的周建军先生。2009年11月,周建军出版长篇小说《血染的木棉》。
可以说我对25年前的对越自卫防御作战毫无印象,只是在报刊上零星读到一些资料,对这次战争没有清晰的认识。周建军先生的这本小说为我们提供了25年前的战争记忆,仅凭这一点,《血染的木棉》就足以体现其文学价值。
2.
文学即人学。我虽然在前不久的诗歌创作研讨会上说,诗人应该多关注人,而非政治。但是我并不反对小说家写作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因为战争归根到底只是一种手段,它和外交一样,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在现实中,往往是政治家而不是军人决定战争的规模、强度和长短。
周建军先生的小说《血染的木棉》体现了强烈的人文意识,内容上没有一味地谈及政治,而是写出了奔赴老山前线的部队官兵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其中邹安的爱人柳芳,一排长姜山的妻子丽丽等部队家属的心理描写,更令小说充满人情味。《血染的木棉》再现了真实的战争场景,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写出了战士的英勇献身精神,肯定了生命的可贵,战争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应该热爱生命,热爱和平。
3.
网名巴易的周建军先生,热心文学活动,其摄影水平之高已经得到广大文友和网友的认同。我一直认为文品即人品,周建军先生多次义务为我们的文学活动拍照,从不抱怨辛苦,这种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周建军先生埋头写作,不事张扬,在2009年年底以这本纪实性长篇小说《血染的木棉》给我们带来震撼和惊喜,这种踏实写作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血染的木棉》是目前我市、我省乃至我国为数不多的涉及对越自卫防御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其独特的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写作是一项艰苦的体力劳动,更是一项需要付出极大智慧的脑力劳动,周建军先生凭着毅力和敏锐的直觉,辛勤写出的这本小说,给我们许多启发。而这不仅是广大读者,也是广大小说作家以及文学写作者需要思考和学习的。
25年前的战争记忆,就存留在《血染的木棉》中;你只要打开这本小说,就能和周建军先生一起重温战争的刚强和柔情!
《血染的木棉》所凸现的文学意义,将在以后的时间中一点点释放出来,在此,我祝愿周建军先生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能写出更多让读者喜欢的文学作品。
2009年12月24日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