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余子愚
余子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613
  • 关注人气:1,4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评原音《中国80后诗歌大展》

(2009-12-20 23:13:14)
标签:

诗学笔记

中国洛阳

余子愚

文化

分类: 诗学笔记

简评原音《中国80后诗歌大展》

 

文/余子愚

 

原音复刊了,而且有着极其精彩的亮相,《中国80后诗歌大展》隆重推出,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中国80后诗歌的魅力。80后诗人和80后诗歌这两个概念,越来越显得厚重,随着80后诗人的成长,80后诗歌也开始不断进步,由此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首先声明一点,我也是一个80后,也写诗,能够写这个文章,恰好因为我没有入选本次大展,这让我能够客观的审视这次大展。记得2007年,《新作文》曾推出“中国八零后诗歌写作报告”,基本是按南北划分的,将中国80后诗人分为“南腔”和“北调”,这算是官方刊物对80后诗歌的一次检阅。现在,《原音》诗报复刊号摆在我们面前,这是按省份,按诗群,按诗社归类的一次80后诗歌大展,其中宁夏有开核诗社、泥流诗群等三种类别,收录诗人达29人;其他省份中,河南收录80后诗人最多,达15人;安徽收录13人;新疆表达诗群收录9人;上海收录9人;除此之外,还有四川师大、辽宁、湖北、四川、陕西、北京、福建、广东、贵州、海南、湖南、吉林、江西、江苏、浙江、甘肃、河北、重庆等地的80后诗人42人;总计本次80后诗歌大展,共收录117人。

这里插一个小故事,我和原音论坛的接触始于诗人刘学军(渐行渐远),他多次邀请我到原音注册会员,可是当时在东莞打工的我,上网时间少,一直未能前去。刘学军是一个办事极其认真的大哥,而且对80后诗人尤为关注,最后,他发信息给我,已经替你注册会员,登录名余子愚,密码是×××,我很感动,回复说,谢谢大哥,多谢帮忙。直到现在,密码我都没有修改,还是刘学军帮我注册的,这是我信任他,我觉得这种办事认真的态度决定了原音论坛和《原音》诗报的品质。

《原音》诗报《中国80后诗歌大展》,是一次很集中的展示,当然对于全部的80后诗人而言,这个名单还远远不够。我觉得没有入选的80后诗人不能对此有何异议,任何一个选本的存在,都有着缺憾。因为它只是一次有选择的展示,这不是办刊者的闭塞,而是由于投稿者的自我遗漏以及诗报本身版面的限制。

对于80后诗人这个概念,在今年的中原青年诗会上,我提过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即将过时的命题,80后不再年轻,到了2010年,我们都要丢掉80后这顶帽子,走向青年。这不是你想不想丢的问题,时间就是这样无情,1980年出生的人,已经接近30岁,而立之年,也只有青年诗人这顶帽子能够戴在我们头上。

还好,《原音》诗报抢先复刊了,还算比较及时的展示了80后诗人群体。通读这个大展,我还有一点个人的想法,就是诗人个体与诗歌群体的联系,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个人突围还是群体突围?群体命名的意义何在?

对于河南80后而言,我们拥有中原诗歌论坛,中原青年诗会、中原诗刊、中原诗社、中原诗群等五个资源,而这恰好是由每一个个体的河南80后诗人组成的。对于宁夏,我看到了开核诗社和泥流诗群;对于安徽,我看到了玄鸟诗社;对于新疆,我看到了表达诗群。这些诗群的存在对于诗人个人有何意义?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一次大展的出现,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原音》诗报的大展也为诗人的写作提出某种暗示。正如《复刊词》中所说,“开始或者嘘的一声”,“开始,意味着一种重复。也意味着一次延续,以及有方向的延续。”这种有方向,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暗示。

80后诗歌的出现从2000年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9年时间,一个诗歌群体的出现,能够一直持续,必然有着内在的动力,《原音》的本次大展在80后诗人的选取上,在某种程度有着体现。80后诗人从辛酉、王西平、刘岳、肖水、王东东、洛盏等到旱子、茱萸、丁东亚、田鑫等,从早期的80后诗人,到后起之秀的80后诗人同台竞技,这是一种延续。

我认为80后诗歌的进一步推进,需要诗人自身的努力,也需要诗歌群体的积极对外推动,这里欢迎更多的80后诗人朋友参与讨论。

 

2009年9月3日

 

(本文发表于《原音》诗报第三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现实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