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不能被忽略的诗人——简评西间的诗

(2009-07-01 21:34:09)
标签:

原创诗评

中国洛阳

余子愚

文化

分类: 原创诗评

一个不能被忽略的诗人

——简评西间的组诗《妈妈的婚礼》

 

文/余子愚

 

认识西间已经快一年了,西间一直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在我面前,我们是见过两次面的朋友,但是却如同幼年失散的兄弟,心灵相通。去年我南下东莞,迫于打工者的身份,写了一些打工诗歌,西间也自觉的开始阅读关于打工诗歌的理论批评文章,多次和我交流有关打工诗歌的话题。难以想象,一个在校大学生能够理解一个打工者的生活和内心。西间的诗歌领悟能力很强,常常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诗歌的优劣,很真诚,不做作,少有年轻人的狂妄和自大。

西间对文学理论的把握是值得赞赏的,他阅读哲学书籍,阅读诗歌理论,厚积薄发,少有的几篇由他撰写的诗歌批评文章,语惊四座,令人难以忘却。但是,正如常人所知的那样,我们看到一个人的一个优点,往往忽略他的另一个优点,西间不仅是一个优秀的诗歌批评作者,还是一个优秀的青年诗人,他的近作《妈妈的婚礼》系列组诗就足以证明他诗歌的优秀。

我和西间都是从农村走出的青年,童年时经历的苦难生活成了成长中的财富,但也是内心深处的伤疤,那些靠写疼痛来吸引读者眼球的作家很多,但是我却不愿意揭开自己童年生活的伤疤,因为我不想让人看到我过往生活的卑微。很多作家写自己的苦难,刻意的去展示一些东西,吸引读者的眼球,催落读者的眼泪,但是落泪之后,还有什么?如何使文学作品具有思想,具有某种永恒的价值,这是我们书写苦难需要注意的。

西间的这组诗歌,没有刻意,没有无病呻吟,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重要的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但是组合在一起,却构成了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小社会,由“我”的亲人们组成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老病死,这无疑是我们这些读者所能够感受的,因为我们也在和这样的亲人群体一起生活着。

这组诗写到了“妈妈”、“爸爸”、“奶奶”、“哥哥”、“老爷”、“二叔”、“大舅”、“表哥”、“村民”等人物,这些人物构成了诗人西间的生活圈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圈子。爷爷奶奶的组合有了“我”的爸爸;姥姥姥爷的组合有了“我”的妈妈;爸爸妈妈的组合有了“我”和哥哥。简单化的构成可以套用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西间所经历的,在我看来,符合大多数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个人身上。

对于诗歌的解读,我不想赘言,我想说,西间在诗歌中表达了一种对亲人和亲情的反思,“我”反思老爷的一生,为“生前他爱吃何物我不知/爱去何地我不知/爱何人恨何人我不知/爱穿何衣物我不知道/老爷死时享年多时长/我也不知道”而悔恨,这是一种幡然醒悟,子欲养而亲不待,岂不悲乎?这种感受无须赘言,每一个读到这首诗的人,请扪心自问,我们对自己的亲人,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知道他们爱什么,知道他们的生日的有几个?!

西间还写到老爷去世,妈妈哭着说她已经没有爸妈了,成了孤儿,而这正是一种伤痛。我的奶奶81岁去世后,我的父亲同样表达了这个观点,他说人无论到了多少岁,没了父母,就是孤儿。和那些幼年失去双亲的孩子比起来,他们是成人世界里的“老孩子”,无依无靠,岂不悲乎?

西间的优秀还在于不仅为自己的亲人心怀牵挂和担忧,还为村民,为自己的父老乡亲心怀忧虑,这是和他同龄的年轻人极少具有的优良品质。现在的青年人,大多自私自利,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薄情寡义,不重亲情。他们对生活中的苦难保持冷漠,对家人的关爱置若罔闻,对朋友口是心非,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存,而不管他人的生活,这是令人痛恨的没良心之徒。

《妈妈的婚礼》这组诗最后一首诗《村民》,全文如下:

 

◎村民

 

多年以后

很多人要死掉

很多人会像我忘掉自己的祖父一样

忘掉自己的族宗

那时族谱里仍然可以查到村民的名字

但已无关他们的喜怒

甚至罪行

他们没有人记录

没有人会像关注黄帝的私生活一样编野史

没有内容的村民一批批死掉

像庄稼一茬茬

扎进我的眼睛

又拔出来,逼着瞎了的眼去看

 

我不知道你们读了这首诗会怎样,我不敢再一次读这样的诗句,我的眼泪会止不住流出。

“很多年以后/很多人要死掉”,包括你我,“很多人会像我忘掉自己的祖父一样/忘掉自己的族宗”,这是一种淡忘的悲哀。

“那时族谱里依然可以查到村民的名字/但已无关他们的喜怒/甚至罪行/他们没有人记录/没有人会像关注黄帝的私生活一样编野史”,这正是村民的不幸,生为一位村民,无经天纬地之才干,无惊天动地之举动,无流传后世之功业,他们平凡的出生,平凡的活着,平凡的死去,平凡的被忘记。这正是一代又一代村民的生活图像,西间看到了这些,又毫不隐瞒地写出了,我的祖父,我的父亲,他们也是村民,他们自称“社员蛋子”,他们务农为生,主张耕读传家,他们重视教育,尊敬教师,他们平凡,善良,淳朴,也有着村民的狡黠。他们只考虑有香火流传,死后每年清明有人往坟头添坟,忌日有人烧纸,给他们往阴间送钱。他们无法为儿孙带来财富和名望,他们只希望子孙平平安安。

“没有内容的村民一批批死掉/像庄稼一茬茬/扎进我的眼睛/又拔出来,逼着瞎了的眼去看”,西间的冷静让我胆战心惊,我自以为自己的诗歌写作已经足够理性,我的冷眼足以打量我所生活的世界。西间却在这首诗里表现出少有的冷眼旁观,他面无表情地写那些没有内容的村民一批批死掉,像一茬茬庄稼,多么冷酷,死亡就这样无喜无悲地到来,带走村民,抹去他们毫无动静的一生。

但是我发现自己的判断出现了偏差,西间冷静的面孔下,有着一颗疼痛的心,他的眼泪在心底回转,最终落下:那些庄稼,麦茬一样,扎进“我”的眼睛,又拔出来,逼着瞎了的眼去看,去看这些苦难的村民,去看他们令人心痛的死亡。是啊,那些对此疼痛视而不见的人,都是目盲心盲之人,毫无良知而言,只有内心存有善念,内心对生命含有良知的人,才是真正的社会的良心。

西间的这组诗歌语言简练,用白描的笔法勾勒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写出了亲人们生活的欢乐和悲痛,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思考和忧虑,这是当下优秀青年诗人少有的品质,诗歌的张力很好,一字千钧,读来感人,值得品味和反思。感谢诗人西间!

 

2009年7月1日 洛阳

 

附:《妈妈的婚礼》组诗: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e6743e0100e9lm.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现实书
后一篇:半个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