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唱响青春的诗歌——简评安徽80后诗人诗选

(2008-12-10 13:26:11)
标签:

原创诗评

中国洛阳

余子愚

文化

分类: 原创诗评

唱响青春的诗歌

——简评安徽80后诗人诗选

 

文/余子愚

 

    安徽是出诗人的地方,中国当代诗人中,海子、余怒、阿翔、杨键、白鸦、陈先发等优秀诗人在当代诗坛早已名扬四方。现在安徽80后诗人专集在潘建设、黄运丰的组织下正式出刊,我作为一个外省人,用自己浅陋的认知来简评我眼中的安徽80后诗人和他们的诗歌。

    诗歌是诗人的根本,没有好的诗歌文本,不能称其为诗人。诗人的根本是人,没有个人对于社会的良知和敏感,也不能称其为诗人。

    对安徽80后诗人,我最早熟知的是八零,在我的印象中他是安徽80后出道最早的一个,他有着年龄的优势,也有着诗歌写作的极大才华,他的近作写到日常的生活,通过诗人的敏感和体悟,将平淡的生活解构,表现出一定的诗意,而且语言的使用也纯熟、机智,显示他作为青年诗人诗歌写作的成熟。

    毕梓桐的诗歌重点表现在思乡,他远在新疆伊犁,心系家乡,一首又一首诗歌表现的就是这种怀乡之情。他写从新疆还乡,从家乡去新疆,这一路的感想,“桐花”,“桐城”,两个字眼频繁出现在他的诗歌里,细致的描写,将诗人内心的情感渲染的更加感人。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也是一个朋友和我谈起毕梓桐的诗歌时说他的题材有些单一,这也是我所认为的。

    陈巨飞是我早有耳闻的诗人,他的诗歌大多表现内心,将个人对世界的认知表现出来,“孤独”或许是诗人的一种感受。那些描写亲情的诗歌写的也很温暖。对于诗人而言,随着经历的增多,或许还有更多变化的因素。

    高标的诗歌是对生活的一种记录,他白描的手法写到了一天的经历,从床上起来到深夜睡去,一种夸张,荒诞式的描写,或者就是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对抗。对家乡的书写也是高标的一个方向。或许年轻的诗人们都有着大体相近的书写题材:形而上的内心感受,对故乡的抒情,这是最常见的两种形式。

    弓阳痴迷于对物的重新命名,他写的《帽子的耳朵》写到了地球,诗人形象化的将地球比作帽子,而诗人自己就是帽子上的耳朵,整首诗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落笔“这该死的长满耳朵的地球”将感性认识转向了理性认识。

    鬼树喜欢在诗歌中引入“树”的形象。他写到“树与树”、“根与根”,树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具有人的感觉,一举一动,人和树成为一种内在的整体。这也许是鬼树的一种诗歌的写作手法,诗歌正是借助某种方法表达诗人对世界的认知。

    黄运丰的诗歌,我读的较多,也当面向他提过我的看法。黄运丰的诗歌语言基本成熟,写作大胆,新奇,有惊人之语。但是黄运丰的内心还没有达到某种我所期待的平静状态。或许是一种个人的看法,我认为诗人的思想可以激烈,但是写作时的那种内心的平静却是清晰表达内心所需要的。黄运丰的有些诗歌叙述的成分加大,这往往会破坏诗意,在我看来是他需要注意的地方。

    李成恩是一个优秀的女诗人,她的开阔视野以及词语的使用是令人惊喜的。李成恩的《汴河,汴河》是一种系列性的书写,这需要极大的才气。对于地域的书写,很多诗人容易陷入自我的复制或者自我重复,无法从多角度来表达自己的细微感受,或者是一种对地域感受的迟钝。李成恩却轻易避开这些问题,她的诗歌语言自如地引入一些西方名词,当然也有大量的诗作是传统的中国式的书写。

    李双鱼是我接触较少的诗人。他的几首诗写到乘车感受,写到老街和父亲。在这个20多岁的年龄,诗人的题材大多很窄,或者写我们的内心,或者写身边的熟悉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李双鱼的诗歌中比喻的技巧是值得赞赏的。

    林溪的诗歌写他偏居上海“饱食终日、形同虚设,悲伤无处不在”的生活,写那些忧伤和无奈,一个人独在他乡打拼的感受是最真实的。诗人还写到对春天的期望,“那时我们的快乐,就像一条小溪”。诗人的喜怒哀乐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呈现,并感染着读者,这就是诗人的成功。

    抹园的诗直指“性”和“欲望”,或许是诗人有意通过这些表达他的认知。在我的猜想中,抹园或许是有意打破一种秩序,在诗歌中建立他所认可的社会状态,“粮食、解毒的秘方、意淫的幻觉。你是小超人,你擅于打碎那堵墙,他们不是。”这里的“你擅于打碎那面墙”正是打破秩序的体现,而“他们不是”恰好对应了“我们是”,可以看作是诗人的自况。

    潘建设是个理性的诗人,他的诗歌基本不拘一格,多维度的书写是他的一大特征。他不拘泥于某一类表达,他的诗歌有着对自己的批判,也有着对事与物的关照,更多的是对他人的认知。潘建设的诗歌可以说揭示了某种真实的混乱存在的外部世界,如同那些“在水龙头旁洗脸的女孩”,“疯子”以及“蛛网盘结的早晨”,诗人理性的思考,涉及到爱情,还有少女内心难以启齿的性。潘建设的不足之处在于语言的精炼不够。

    单玉龙的诗歌围绕着亲情展开,语言的精致较好,诗人在写作中使用了一些形容词,但是感染力有些欠缺。这或许和诗人的写作习惯有关。和安徽80后的优秀诗人八零、李成恩相比,单玉龙的诗歌写作有待继续提高,词语使用应该减少刻意的痕迹,尽量追求自然。

    孙苜蓿的诗歌是我比较喜欢的。这是安徽80后女诗人的佼佼者。她的诗歌很自然地写到那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那些卑微的生命,在诗人的笔下,“一只刺猬的背上戳不住一滴眼泪”或许是诗人最真实的认知。

    未白是对自己的写作严格要求的诗人。他不急于写,也不急于表达,他对诗歌的严格导致他很少贴出自己的作品。未白还是一个优秀的诗评作者。我不知道这会不会影响他的写作。未白的诗歌中“泪”这个字经常出现,这也暗示了作为诗人的未白内心的伤感。

    “西洲可采莲”,西洲的名字很古典,这也使得她的诗歌意境充满古典意味。西洲的诗歌整体体现出越来越好的倾向,这也是一般的写作者所难以达到的。对西洲的评论是最难下的,因为我无法预料到一个优秀青年女诗人的巨大潜力。

    小小唐的诗歌语言比较纯熟,可见诗人的写作功底。我所读到的几首诗写到了乡村,写到了朋友间的相聚,写到了凤鸣湖小区的春天,这说明诗人具有很好的观察力。一切皆可入诗,或许是诗人的才情所在。《月光下的羊》写的极为感人,是首不错的好诗。

    许多余不仅写诗歌,好像也写小说。写小说的人写诗歌比较喜欢用叙述的语调,许多余的诗歌,我所读到的这几首写到诗人自身,有对自己的反思和剖析。也有着对日常生活的表现。他的诗歌叙述的语调是比较成熟的,诗歌读来颇感自如。

    严正是一位优秀的青年诗人。对他的诗歌我不止一次和朋友提过,而且每次我都是大加赞赏。但是一直未能写出一个字的评论。这主要是因为我的理论功底有限,严正的诗歌的妙处我基本是可意会不可言传。严正的诗初看觉得混乱,意象纷呈,如果仔细读,深入去读,便可知诗歌有着内在的循环和气息。一般来说,耐读的诗歌就是好诗歌,严正的诗歌就是属于耐读的那种。

    杨麟也是安徽80后诗人较早出道的一个,对他的了解起源于对“在路上”的关注。这个既写诗也画画的诗人擅于描写他所经历的日常生活,那些真实的诗句表达了一个诗人真实的内心。不矫柔,不造作,使得诗歌所表现的事物具有画面感。这或许是杨麟懂得绘画的缘故吧。

    杨庆祥是我仰慕已久的诗人。他的文学博士的身份不是徒有虚名,杨庆祥对诗歌的解读和对诗歌现状的理论批评都是值得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诗歌写作者学习的。杨庆祥的诗歌,似乎在向读者叙述某件事情,以及诗人的内心感受。他的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很广阔,这是一般的80后诗人所缺乏的。

    叶丹和严正或许可以放在一起来谈。他们虽然不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但是写作的极大包容性都使得诗歌显得厚重。不同之处在于叶丹的诗歌有着古典的气息,而严正的西方气息稍重。和叶丹只进行过一次简短的网上聊天,看得出他是一个有着书卷气的诗人,值得期待。

    到安徽,一定要见见张会勤。这或者已经不是一句玩笑。张会勤的诗歌从2006年开始接触到现在摆在我眼前的几首近作,她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更好的展开想象力,不断地写到自己的内心。张会勤的诗歌大多从女性视角体现性别意识,这是安徽80后诗人中能够带给我们更大期望的女诗人。

    周大强是一个忠实于小周庄的诗人。他身居安徽省会合肥,却把目光朝向生养他的家乡,这或者是诗人找准了属于他的写作题材。他写到月光下宁静的村庄,写到淮河,写到河湾,那些平静的事物,或许是周大强心系情挂的地方。他的诗歌大多体现对父母的深情,对家乡的挂念,这恰好体现了诗言志,歌咏怀的特性。

    我不止一次说过,80后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命题,留给80后这个概念的时间已经不多。安徽80后诗人专集的出现可以说犹未未晚,潘建设、黄运丰对安徽80后诗歌的发展可谓功德无量。

    诗歌是不依附于某个命题而独立存在的。概念只是外在的炒作,诗人的立身之本还是诗歌文本。没有好的诗歌,无论哪种命名都是空谈。安徽80后诗人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群体,他们已经用具有实力的诗歌作品证明了他们对命名的忽视,也证明了安徽新诗的未来发展。我祝福他们!

 

2008年11月15日 东莞 石美 鸬鹚窝

 

(注:本文发表在《玄鸟》第三期 安徽80后诗人专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难忘特克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