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原创诗评中国洛阳余子愚 |
分类: 原创诗评 |
诗歌大体上分为两类,叙事诗和抒情诗。诗人大多被称为抒情者。近来,我所接触的一些诗人中,他们的诗歌写作大都在缓慢前行,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就是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一直坚持抒情这一问题不太容易把握。前不久,我拜读了诗人罗国雄先生的一组题为《坚持或放弃》的诗歌,我武断地以为坚持或放弃是指一种取舍的态度,即坚持诗歌或放弃诗歌,坚持抒情或放弃抒情。诗歌的写作以抒情为第一要务,没有好的抒情,就不会有好的诗歌,所以我觉得罗国雄先生提出的这个坚持或放弃的问题值得我们写诗歌的人关注与探讨。我仔细阅读了诗人罗国雄的这一组诗歌,总体感觉诗人罗国雄的诗歌是描写生活的诗篇,作为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诗人,诗人罗国雄的作品向我们指出了叙事或抒情的重要性。下面,我将简单评论一下罗国雄先生的这些诗歌作品。
诗歌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细节触动诗人敏感的内心,诗歌得以产生。当然,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诗人的诗歌内容也不相同。诗人罗国雄的诗歌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在对生活的描述中表达了他对故乡,对亲人,对曾经生活的眷恋与不舍。“成熟的稻穗 弯下腰来/看见秋天根部 深深的皱纹/一把镰刀不忍心收割/土地命运里/全部的波折”,“父亲弯下腰来/看见退役的犁耙/丢弃在庭院角落里/无数坚硬的日子/在他眼神末梢生锈”(《弯下腰来》),诗人在诗中通过对“老牛”、“稻穗”、“父亲”、“母亲”等事物或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来表达他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以及对亲人的怀念。最后,诗人在结语中写道:“时间的弛道。风弯下腰来/看见大地尽头的幸福/再次整装 南下或者北上/而我们却无法避免/‘一面生活,一面频频告别。’”(《弯下腰来》),“频频告别”四个字写出了诗人心中极大的伤感,读来令人伤神心痛。
“那么多人/只想回到夜晚/看一眼油灯下的月亮/和月光里他们被抛离已久的隔阂/那么多人聚在异乡的一杯酒里/说到命运和生死/那么多人抱头、痛哭……”(《故乡》)。在《故乡》一诗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自己的身影,自己的经历,“油灯下的月亮”,月亮下的村庄,村庄里的亲人,现在都成了“聚在异乡的一杯酒里”,成了“命运和生死”,这样的生活经历,怎能不让我们“抱头痛哭”!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罗国雄高超的描写现实生活的能力,即诗歌的叙事性很强,诗人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述了曾经的生活以及故乡里的悲欢离合,表面看来没有明显的抒情,可是实际上却是在处处抒情,句句抒情。这是值得我们鉴赏学习的。
诗人罗国雄青年时期有着在特殊学校任教的经历,诗人对特殊学生的怜爱之情在他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聋哑学校是乡村的另类/我是她最孤独的一个欲望”,“梦的田野上,站立着和聋哑孩子们/一样敏感的洋葱和生姜”(《我在聋哑学校教书》)。聋哑学生是特殊学生,而诗人作为聋哑学校的教师,自然也成了“特殊”中的一个,作为一个正常人,诗人能感受到聋哑学生的敏感,可是这些孩子也同样有着他们的梦想,他们站在“梦的田野”上,用他们的敏感来呵护他们心底存留的梦想。“我的白天大雾弥漫/夜晚空空荡荡/江面上一声汽笛的长鸣/就能把理想和现实撕碎/再把我青春的残骸一点点沉入/泥沙俱下的流逝中/我不能打捞起更加遥远的从前”(《我在聋哑学校教书》)。这里诗人用叙述的语调描写了他的教书生活:“白天大雾弥漫/夜晚空空荡荡”,当时作为一名青年人,诗人脆弱的理想和现实被“一声汽笛的长鸣”撕碎,这样的心情,在我们当下的青年中同样能够引起共鸣,青年人的理想总是在现实面前被打破。诗人罗国雄面对自己“青春的残骸”痛定思痛,作出如下的抒情:“泥沙俱下的流逝中/我不能打捞起更加遥远的从前”。也许往事如烟,作为诗人,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诗人通过对那段在特殊学校教书的经历认识到:“许多年我离开自己仍找不到自己/我这个出走者,这道1989年划开/2007年才长成的伤口/像岷江源头奔跑而来的雪花/趴在西坝镇政府的餐桌上/才发现一盘豆腐透明的宁静里/有我最初的惊喜和一丝慌张”(《我在聋哑学校教书》),诗人能够在今天有这样的认识令人欣慰。
一个有进步的诗人总是在不停的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写作,而且这样的反思经常反映在诗人的诗歌作品中,诗人罗国雄也是如此。“喝完这一杯杯疲倦/接下来的夜晚就有些空落/像剜去一团时间的肉/又像是一条道走到黑/其中一截铁轨/在黎明到来之前/曾经失去过记忆”(《生活的赝品》),生活中我们总是愿意记住美好,忘掉伤痛。诗中“铁轨”这一意境的出现正是一种伤痛,铁轨承担着火车碾压的沉重,每一次火车驶过,每一次的剧痛,“黎明”即将到来,新的一天,“失去记忆”的铁轨才可以重新投入新的一天。这样的反思对我们作为人作为诗人的生存问题极有价值。“最后这一刻,他回头/看见自己的影子/终于与身体合二为一/他还看见一路上所有的破碎/不过是一场幻虚——/世界在它的秩序里如此自然安静/他终于放弃了所有的坚持”(《放弃》),也许对诗人而言,诗歌道路上的探寻就是一种不断磨合不断改变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我认为诗歌是通向心灵自由的道路,我们的诗歌写作到了使心灵彻底自由的境界,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放弃了所有的坚持,因为我们的内心已经彻底自由。诗人罗国雄描写了“世界如此自然安静”,内心与外在的事物“合二为一”,这正是一种极大的自由,极大的和谐。
《说文解字》中说“羊大为美”,羊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种温顺的动物,而在诗人罗国雄的诗歌中,羊不仅有着圣洁、漂亮的外形,还有着黯然神伤的内心。“从夜的黑发里走出来的羊/一根美丽的辫子/发着光”,“徐徐转动的夜晚/在冬天,在星辰下/一张洁白的绒毯/羊站在月光的筏子上”(《羊站在月光的筏子上》),在这里,羊似乎成了一位美丽的少女,有着“美丽的辫子”,“踩着风的的台阶/经过我黄昏的洞房”,“站在月光的筏子上”,这样的意境很美,想象力很好。“羊群中的羊/一滴泪行走在梦的睫毛上/我渐渐急促的呼吸/和最深黑夜里的体温/连同舌头轻绞的血压/被一只羊牵引/穿越潜伏在冬天缝隙里的疼痛/从一场雪到另一场雪”(《羊群里的羊》),这里羊成了一种指引,她牵引着诗人,使诗人感到冬天缝隙里的疼痛,也体味到羊的伤神,仿佛是恋人之间的难分难舍的感情纠缠。
任何一个诗人的诗歌都不可能绕过爱情这个话题,诗人罗国雄也不例外。“青神中岩 弱水三千/少年苏东坡只饮一瓢初恋”(《明月夜:遮蔽与凸现》,诗人通过转述苏东坡对妻子王弗的爱恋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内心情感,抒发了对无情命运的批判。“就是那种/你已经准备好了/要用一生去呵护和经营/但转眼之间/就擦肩而过了/然后坐在那里/慢慢回忆:她来过吗;她走了吗/慢慢地想:她还好吗/慢慢成为最可能的不可能/最后剩下只是你认识的两个字/被人们叫做爱情的爱情”(《最简单的爱情》),诗人用直白的描述写出了爱情的本来面目,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爱情故事在诗人的诗中只有简单的几句话,但是却道出了爱情的核心。“木棉开花的时候/我睫毛上的爱情有着露珠美貌/阳光的想象力所及的地方/木棉像一个少女的笑靥/惊艳、炽烈地燃烧着我年少的青春”(《木棉》),年少的青春,诗人的爱情,少女的笑靥,一切都是那样鲜活生动,可是年少时期的爱情总是难以维持,难以成活的:“木棉终究没有成为棉/一个人再也无法从木棉撕开的一块皮里/找出当年小小的温暖”(《木棉》),这样的结局的确令人惋惜。
总体来说,罗国雄先生是一个成熟的诗人,他的诗歌叙事巧妙圆熟,抒情贴切自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这一组十多首诗歌中,我尤其推崇《一根劣质香烟》、《弯下腰来》、《故乡》、《大雾》、《风中的苹果树》、《失眠》等诗歌。尤其是以下诗句:“我一口一口吸着/像吞下一粒一粒的毒药”(《一根劣质香烟》)、“大地将流亡向哪里?/我在这个早晨醒来/一场大雾使我们经历了贫困和清白/我灵魂里的春天已是如此靠近”(《大雾》)、“大风里,苹果树紧抓住乡土/它弯腰低头,身体埋进欲望的根部/它内心的风暴,仅仅一声咳嗽/就能推翻:一地的苹果/像深秋突然涌起的一种暗香的流毒/把父老乡亲的心/撕出深深的伤口”(《风中的苹果树》)、“世界小的/没有安放灵魂的地方/我绞尽脑汁也不能让自己停下来”(《失眠》)。简短的文字,有力的叙事和抒情,把一个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叙事和抒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最后我希望诗人罗国雄先生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歌,继续在叙事和抒情中写作他的生活的诗篇。
2007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