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创散文中国洛阳余子愚 |
1997年夏天,我从家乡的山村走出,到了县里的初中上学,在我们那个村庄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2000年,我从县里的初中顺利升入县里的高中读书,又创造了一个奇迹。这里没有任何炫耀的意思,只是想说,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情况下,忍受孤独,忍受寂寞,一步一步地走到现在,也许真的是一种磨练和考验。
记得刚到县里上初中的时候,每次去上学,都在家磨时间、拖着不想走,任由一辆辆汽车从我家门前经过。最后,母亲火了,拎起我的书包给我扔了出去,一边厉声说,还不快走!要不今天就没有车了!而父亲总是弯下腰去把书包给我拣起来,拍拍上面的灰尘,一边牵着我的手,一边送我去汽车站,当我坐上车,汽车开动了,父亲还站在站台前默默地望着我,那一刻,看着远离的家乡和父亲,眼泪真的就在眼眶里打转。现在大学里放假回家,母亲还提起往事,问我当时恨不恨她,我说不恨,因为已经习惯了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对这种别离只是有一种淡淡的感受,而在离别之后,远在他乡,回味起来就如同泡开的绿茶含着一丝丝苦涩。
2000年的高中生活,父亲决定亲自送我去报到,用他的话说,这是为了显得郑重其事,因为我是我们村庄里第一个真正考上重点高中的孩子。在父亲眼里,这是件令他自豪和高兴的事情。高中时,习惯了一个月回一次家,带些东西,拿些生活费,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后来父亲直抱怨我心里没有他和母亲了,因为我一回家就是要钱,要生活费,没有一次是专门回去看望他们的。其实我也清楚,父亲也怕我回家太频繁,因为我回家往返的车费也不是个小数目。
2003年高考,很不顺利,我还没有达到二本线,父亲要我再复读一年,我却一心要去上大专,母亲却不支持也不反对,只是说让我自己选择。那年夏天,我和同学一起跑到我们市里,转了好几个学校,有我们市唯一的大学,还有几所重点高中,同学也想早点上大学,早点毕业,想着安顿下来之后,便没有这种漂泊感了。可是事与愿违,在大专通知书下来之后,我却在父亲的一再劝说下背着东西回到高中,继续我的“高四”生活。那一年夏天、秋天都很热,八九月份又下了半个月的连阴雨,心中的那种失落感愈发强烈,我常常一个人坐在窗前,望着县城南边的那座我和同学经常一起去爬的大山,秋天越来越深,“叶落山林瘦”,没有了树叶,山也失去了那种灵秀,倒愈发萧瑟起来。
2004年6月,高考前,父亲突然来了,他说怕我钱不够用,怕影响我高考,特意来给我送钱来了。在学校外面吃过饭,父亲就回去了,望着他消瘦的背影,我想也许父亲是想让我少一点这种异乡的漂泊感吧!那一年考试出奇的顺利,我最终来到了洛阳,到这座九朝古都上大学。大学时光是令人难忘的。大一时的迷茫,大二时的轻狂,一晃就是大三了,日子愈发过的平淡。一年又一年牡丹花开花落,朋友之间的联系也从频繁变的稀少,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事业心增强”了吧!
2007年4月在网络上游荡了两年的我,为了寻找自己的一个落脚之处,在乐趣园网站上建立了一个诗歌文学论坛“诗群落”,给心灵找了一个窝,这种流浪与漂泊总算是有了小小的结束。从1997年夏天到现在,洛阳的夏天已经到来,十年奔波路,人心何彷徨。这十年光阴,在我这“家乡——县城——洛阳”三者之间一晃而过。也许现在只有我这拙劣的文字能够多多少少装下一些即逝的光景,供那些和我一路走过或者一样走过的朋友们来怀念,来凭吊这转瞬即逝的的时光。
2007年4月19日 夜于洛阳
后一篇:余子愚自选诗六十首(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