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资料汇编 |
注:以下七个问题均由愚者提问,由赵阳回答。访谈时间为2006年12月6日。
1. 您第一次创作文学作品是在什么时候?
答:1984年我有了第一本自编诗集——写在一本活页簿上。
2。您从事文学创作的动力是什么?
答:最初是青春的骚动。每个阶段的动力都不同。现在的动力是——请原谅我无法把它说得更神圣——我现在的创作动力是消遣,我把它视为重要的消遣。
3。如何评价自己的文学创作?
答:对自己的作品我一直抱着自信的态度;不是对每一篇、每一首,但基本上就是这个态度。我的文学活动为我留下了一条运动轨迹,通过这条杂乱无章的轨迹,我的手可以摸到自己的过去,却不能将自己的过去摸回。抚摸的感觉很好。文学创作有时是造猫运动,写下的每一字都将是一根毛,当它有了毛绒绒的质感时,它便成为了你的宠物。
4。您近期有何创作计划?
答:原先有《36计的36种写法》的创作计划,也就是指一计就写36首诗,36计就写1296首;每一首都尝试用不同的手法写。这计划暂时搁浅了,由于种种原因,重要的一点我还需要知识和精力的双重积累,尽量为自己营造一个相对孤独的环境,还生怕进行到途中就因过度的自我沉溺和自我挖掘而导致精神崩溃。我还不想把自己当作试验品,一百首十四行诗已花掉了我大半的能量。
5。如何评价当下的文学环境?
答:感谢网络!网络使每个写作者站在基本公平的天平上,接受大家的检验;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建立在你所看不见的编辑大人的个人喜恶上,来决定你作品的生死。但便利也会带来浮躁,又营运出来另一种不公正,那就是抛头露面恶搞的次数越多,知名度也将滚雪球般越大(我希望每人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这样能走得远些);仍然有从所谓正规的但实则是劣等的、靠黑幕进行交易的纸刊里走出来的诗人混迹于网络,不明真相的人以为他们是高手。人是有趋利性的。但是,真正的知名应该是如此:你能说出他(她)的作品,哪怕只一个题目,只记得作品里的一句话,而不是你只记得他(她)的名字,却不知其作品。
6。对所谓的“80后”文学现象有何看法?
答:本世纪初主导文坛的必将是“80后“的这一代人。他们有年龄上、精力上、开拓性上的多重优势,却缺乏写作必要的封闭隔离的自觉请求;他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一来到文坛就有便利的、迅猛发展的、信息爆炸的网络和纸本环境,但每个人的造化全看自己,可供参考的面愈多,选择就愈难,而提供给你的时间仍然是每天24个小时,就看自己如何选择和运用分配了。开拓是建立在继承传统上的,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是无法支撑得起来一代人的。历史是厚重的,“80后”如果只靠小资情调和一大群粉丝的追捧,是走不远的。靠发达的传媒、包装和新颖的推销条件也无济于事。
7。请谈一下您的文学观?
答:写,因为我有话要说。我没有固守着的文学观,也许有一条依稀可辩的主流在缓缓向前,随意识流淌开去;总有一些支流伴随着人性、原欲、仇恨、爱分摊了一部分的水,但只要留有深厚的河床,即使主流断流也无所畏惧。水会回来的。
愚者整理此次访谈内容于2006年12月6日于洛阳
赵阳的个人博客地址——
注:
赵阳个人简介——
愚者个人简介——
前一篇:文学访谈录之六 :访谈石臼湖
后一篇:《2006,文学访谈录》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