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财经新政保障性住房姜炜中国财富 |
分类: 论战 |
房产新政:刹车还是转型序幕
《中国财富》就上述问题邀请了经济和房地产业的专家,展开讨论。
“新政”是否包含转型信号
《中国财富》:此次“房产新政”的政策意图是什么?仅仅是中央政府为抑制疯狂上涨的房价采取的“紧急刹车”,还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序幕?
董登新:此次
“房产新政”是在今年年初出台的“国十一条”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推出的升级版,是在房价不断暴涨、楼市泡沫急剧膨胀的情况下,国务院采取的应急性、临时性应对之策,并非长远之计。结构性变革可能还有赖于保障性住房制度及房市税制的进一步完善。
吴其伦:表面看来,此次
“房产新政”主要针对的是房地产投机行为,对于目前房地产业存在的诸多根本性问题难以显效。但是,所谓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只有通过对投机、投资性购房的精准打击,以尽可能短的时间降低房价,才能重新构建房地产格局。
曹建海:房地产目前已经不仅是经济、产业问题,而更多的是民生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和政治问题。政府此次出台“房产新政”主要是源于两方面的担心,一方面是担心社会政治的失稳,另一方面是担心房地产泡沫的疯涨和破灭。目前社会上种种暴力报复社会的事件频繁发生,说明社会矛盾已经很尖锐,中央政府必须从经济政策上做出应有调整。
姜炜:抑制房价过快增长、打击投机、保障民生,是此次“房产新政”表面上的表述。以积极的理解来看,如果此次“新政”是为我们今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争取一些时间,那么,这个政策是高明的,而且是好事。
如果“新政”只是限于打压房价,而没有相应的经济结构调整规划,那么,政府出台这样的政策显然过于仓促。
《中国财富》:那么,此次
“房产新政”中除了出台严厉的信贷政策,打击房地产投机行为外,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强调、对于土地政策的收紧、对于房地产相应税收政策的筹划,是否可以构成一场经济结构变革的“前奏”呢?
董登新:我认为可以如此理解。从长远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仍有赖于保障性住房政策与房市税制新政的出台,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是根本和关键,土地供应政策与房市税制是配套措施。
姜炜: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是什么关系?今后是否实施严格的住房双轨制?土地财政怎么解决?会实施怎样的房地产税?民间资本怎么进入房地产业,又怎样进行规范?从目前来看,这些根本性的政策问题都没有说明白。
吴其伦:尽管从措辞上来看,此次“新政”依然是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但是,从“新政”的举措来看,却委实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前奏。首先,此次“新政”首度提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政府考核问责制,鲜明提出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其次,从住建部楼市预售监管、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再结合近期住建部、财政部高层关于住房消费税的表态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此次“新政”的延续性非常强,具有常态化倾向。开发商、投资客的心态会受到很大打击,房价必然步入下行通道。
土地财政能否成为绊脚石
《中国财富》:中国楼市的火暴、房价的飞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密不可分。此次“新政”是否能断绝部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来源?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会否阻碍“新政”的实施呢?
姜炜:土地财政问题一方面是分税制和财政体制的问题,由于涉及太多的结构性矛盾,目前没有表现出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就是干部考核的问题。
董登新:“房产新政”肯定会影响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利益。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整治,土地供应政策是源头和入口,而房产税制则是闸门和出口。只要紧紧把住这两个关口,就不怕房价上涨,而且不用担心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损失无法弥补。
曹建海:土地财政并不是一个死结。土地财政不是地方利益的必然需求,而是地方政府小集团利益的需求。地方政府所谓的财政困难,对绝大多数地方而言,真的存在吗?地方政府的吃吃喝喝、迎来送往、贪污腐败,包括招商引资的免税等,已经占去了地方政府的大量财政收入。土地财政、招商引资是地方官员为了迎合GDP考核,为了升官发财作出的短期掠夺性开发,而并没有给当地人民的福利和发展带来太大的好处。
姜炜:地方政府没有什么问题。就和一个人一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好日子过多了,过两天穷日子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政府削减一半的土地财政就真的过不下去了吗?无非是断绝土地财政后,有可能会使一些地方政府出现资金链断裂、债务破产的小问题,没什么了不起。只要中央政府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加以解决,就可以了。反正中国又没有政府破产的说法。
《中国财富》:对于已经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部分地方政府,应如何处理?应该出台怎样的配套措施?开征物业税或者房产保有税能否起到破除土地财政的作用呢?
姜炜:物业税首先从法理上讲,是讲不通的。我们已经交过土地出让金了,为什么还要收税呢?从执行层面讲,开征物业税首先要对房产进行确权。然而,政府连目前有多少房子根本就不知道,房子是谁的更不知道。上述基本性的确权工作我们都没有做,怎么征收物业税呢?
我们总是希望有一个绝招,一招制胜,而不是踏踏实实地进行一些系统的工作。我们的政府没人做这方面的工作。连基础性的工作都没有人做,怎么进行调控呢?
现在政府的措施就像程咬金的三板斧,看上去很吓人,但是没有系统、细致的系列政策。三板斧过后,就没有办法了。
曹建海:尽管目前我们从此次
“房产新政”中还没有看到对于土地财政的配套措施,但是土地财政绝对不是问题,更不会导致地方政府的失控、瘫痪,甚至破产。地方政府欠下的钱可以慢慢还,削减腐败开支就是了。
再有,拟议中的房地产保有税,能缓解部分地方财政的压力。尽管房地产保有税还不足以弥补土地出让金的损失,但是不够就不够了,因为财政毕竟不是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中央政府能否有效地控制地方政府,能否对地方政府强硬起来。如果中央决定转变结构,土地财政就无力阻拦此次变革。问题的核心是人事调整问题,而与财政没有关系。
资金逐利能否对抗“新政”
《中国财富》:大家知道,房价的飞涨,更多的是得益于银行信贷和民间资本的追捧。然而,此次
“房产新政”只是对投机资金采取抑制、堵塞的办法,而没有从根
本上疏导信贷冲动和民间投机资金。众多逐利资金是否会形成资金“堰塞湖”,“死扛”楼市、阻碍“房产新政”的实施呢?
吴其伦:此次“新政”,会使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属性从根本上得到逆转,房地产必然变成消费市场。银行只要获利预期降低,信贷冲动就会减弱;房产投机(投资)需求缺乏支持,同样会减弱;一旦房地产获利变得遥不可及,实体企业主就会老老实实经营自己的主营项目。故此,所谓的“新政”会形成更大的资金“堰塞湖”,积累起更大的房地产投机冲动,是不可能存在的。
曹建海:信贷和民间资金虽然会成为此次“新政”的阻碍,但很难阻止“新政”的步伐。若房价下降,信贷和民间资金的投资冲动就会减小,形不成有效的阻击力量。
对于民间资本、私募来讲,他们的资金是有成本的,很多是来自信贷转移或海外资本。与信贷资金相比,热钱和民间资本只是“蟊贼”而已,当政府放纵房地产市场、放纵房价时,民间资本会“助涨”,一旦政策转向,同样会“杀跌”,民间资本会出现临阵反戈的情况。
姜炜:我们一直说的房地产的罪恶之一,就是吸纳了大量的实业资金,抑制了实业的发展。实际上那是有因有果的。
《中国财富》:有人认为,此次房地产政策虽然严厉,但是外强中干,没有实质性的政策措施和长远性的政策持续能力,所以,扛过政策风头,一旦政策性“利空出尽”,楼价就会报复性上涨,历史会重演。那么,今后的楼市会重现2007~2010年年初那样的过山车行情吗?
董登新:“房产新政”已经拿出了长远的大政方略,战略方向是正确的,但短期内,它还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楼价今后或有反复,不过那是很正常的。
吴其伦:此次“房产新政”的意图是痛击高房价,必然令房地产市场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变,从而确立大房地产格局。一旦大房地产格局确立,地方政府就会彻底抛却土地财政思维;投机(投资)客就会离场观望。即便没有疏导,银行、民间资本的信贷冲动仍会大为减弱。加上政府力推保障性住房,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得以延续,房价下跌是必然。与此同时,诸如土地财政、房价畸高、投机盛行等因房地产而起的矛盾也会得到化解。
曹建海:今后的政策中,中央政府的武器库中还预留了许多更为严厉的措施,比如,取消房屋预售制度、上调资本保证金、调整土地招牌挂制度等。不需要较大的政策动作和打击面过广的金融、利率措施,中央政府完全可以精准地再次打击敢于“死扛”的房地产投机资金。房地产商的“死扛”越严重,招致的打击就会越严厉,包括纪检、司法部门的介入。
姜炜:中国的房地产就如同一个高压锅,政策就如同锅盖和减压阀,逐利资金就是锅里的水,土地财政就是锅下的火。“房产新政”无非有三种结果,一种是政策“减压阀”放一些气,再减少一点火,高压锅就会越来越安全。另一种是政策一直压着,但是,经济结构没有调整,还不断往锅里加水,向锅下添火,然后,政策再施加更大的压力,那么,最终结果难以想象。第三种是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整体结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政府就放松政策。这就如同还没有关火的时候,就突然打开高压锅的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