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并购暗战
(2009-07-08 14:42:55)
标签:
山西gdp调产财经 |
分类: 时政 |
由政府主导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给国有煤企提供了扩张的机遇,兼并主体企业之间、兼并主体企业和被兼并对象之间的博弈随之展开,而兼并重组背后巨大的资金缺口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 本刊记者 | 李国生
2009年5月,山西作家王进写的长篇反腐小说《山西煤老板》甫一上市就异常火暴,新浪网读书频道选载之后,短短两周之内,点击量超过了200万人次。
山西煤老板,一个令许多人艳羡、想象、痛恨、诅咒的群体,或许不久的将来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因为,一场由当地政府主导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行动,正在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浩浩荡荡展开,山西煤老板的转身空间正在急剧萎缩。
国企的机遇
山西焦煤集团霍州煤电集团公司矿管部部长朱学斌最近很忙,6月15日上午接受《中国财富》记者采访时,他刚从山西忻州赶回来。朱学斌到处奔忙的事情就是煤炭资源整合和并购扩张。
“这是国有煤企做大做强的好机会,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要求只准胜不准败。”朱学斌说。
从新近出台的《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可以看出,山西三年内要把全省煤矿整合到1000座,除了133座是由国有煤炭集团保留的矿井外, 867座矿井中多数要由国有煤炭集团整合而成,而这867座矿井的前身,全是被整合前的地方小煤矿,达1800多座。目前,参与整合的主体企业已经被确定为同煤集团、山西焦煤集团、阳泉煤业集团、潞安矿业集团、晋城无烟煤集团和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公司、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同时山西省国资委也公布了一批共13家主体并购企业,除上述7家企业外还另有6家。
朱学斌解释说:“外界理解资源整合就是把定额之外的矿井关闭。其实不然。煤炭资源整合不是简单的加法,也不是简单的减法。比如洪洞县被我们兼并的三家小煤矿,产能都是15万吨/年,但整合成一座煤矿后,要建成年产300万吨的大煤矿,新矿井井口有可能是三座中的一座,也可能是新开井口。”
今年,山西省政府对整合主体的责任更加明确,规定各市、县人民政府是此次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的责任主体,是完成整合任务的领导者、责任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
霍州煤电的整合任务是30座矿井,按照这一口径,该公司去年已经完成4~5座,目前已经初步达成意向的是河津市8座(整合前25座),蒲县3座(整合前为20座),临汾尧都区1座(整合前5~6座)。目前,霍州煤电共组成九个工作组,分别与九个县级政府及其行业主管部门对接,要求6月底完成对接。
就在离霍州煤电70公里的临汾市一座四星级大酒店内,同煤集团的资源整合工作组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多天,他们的理想目标是拿下临汾地方煤矿的半壁江山。
激烈的暗战
事实上,在山西某些市县,省定七大兼并主体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态势已经愈演愈烈。
霍州煤电利用身处临汾的地理优势,先下手为强。在6月上旬召开的临汾市政府和山西焦煤集团的资源整合对接会上,已经初步明确洪洞县、霍州市的地方煤矿全部整合给霍州煤电。而当山西焦煤的西山煤电、汾西矿业、霍州煤电与临汾市蒲县数十家煤矿达成收购意向后,最近有传言,潞安矿业集团已经通过各种关系渗透进蒲县,并且达成意向,欲将潞安集团作为蒲县地方煤矿的唯一兼并主体。
“这就好像我们订婚了,但没有正式结婚,别人和她好上了,你也不好说什么。”朱学斌描述这一暗战时似乎显得很轻松。
其实,早在去年下半年,山西焦煤集团就和运城市委、市政府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霍州煤电和河津市也签订了合作协议。当然,河津市也不是铁板一块。据河津市有关人士称,同煤集团在更早时候就在河津市展开了收购工作,并有斩获。
国有煤企在和地方政府接触时的基本策略是小心谨慎、积极沟通,以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与此同时,有的国有煤企鼓励本企业有个人亲友关系的去县市政府联系并购,有的还制定了奖励政策。
而在遥远的大同市左云县,山西省煤炭运销集团已经一口气拿下了28座地方中小煤矿。至此,这个重点产煤县的百余座煤矿,已被山西省三家国有大型煤企——同煤集团、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和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公司瓜分完毕。而山西各地以县为单位的煤矿重组和并购活动,仍在如火如荼地推进。
煤老板的尴尬
采访过程中,《中国财富》记者多次听到一种说法:“在兼并重组这场大戏中,政府只是导演,演员们完全按照市场行为来运作。”但现实并不那样理想。
这次并购,山西省国资委有明确规定,国有企业整合以评估价为基础,严防国有资产流失。这种情况下,有门路的就想尽办法和负责评估自己矿产的评估公司私下沟通,没门路的多数煤老板只能听天由命。如今,太原知名的资产评估公司多数都门庭若市,而一些律师事务所也想从煤矿并购中分一杯羹,便专门组织兼并谈判的团队,建立专门的兼并网页,有的主攻兼并的大集团,有的专瞄煤老板。
煤炭市场低迷,政府对复工复产的门槛抬高,都让煤老板们感觉到寒气逼人,早一步退出或许是明智之举。
有个煤老板告诉《中国财富》记者,他曾对想兼并他的国有公司的人说:“评估不下几个钱,但我不赚也不想赔。”事实上,不赔几乎不可能,只不过是赔多赔少的问题。评估结果与市场价相比,一般要低一些,有的低很多。
记者从多个渠道了解到,今年4月份后,虽然主动卖矿的煤老板比之前多了一些,但多数煤老板还在观望。主动卖的,都背负着沉重的债务,他们希望从卖矿中能获一点好处,至少能解除部分债务。但这一想法往往显得非常天真,原因还是国有集团不敢越国资委的雷池半步。
并购谈判都要经过多个回合,国有公司一般都坚持原则,谈不下去就先搁着。国有公司不是很急,但即使来时抱着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煤老板,犹豫彷徨之后,最终还是拖不起,只好按对方的价码出手。
蒲县兴乐矿是一座21吨/年产能的个人煤矿,2008年和霍州煤电达成并购意向。煤老板原本想至少卖1.2亿元,今年一评估,差了5000万元,但看看政策,最终按照评估价成交。
“不只是我们急,煤老板们也希望我们尽快接管,这样,他们的负担就能轻点。”朱学斌告诉记者。
面对这种“有点不平等”的利益博弈,大多数煤老板还在争取能存活下来,成为最后的煤老板。“我们要挺住。我们有合法的手续。我们三年坚决不谈。挺上三年,到2010年年底再看情况,不就一个月赔几万元嘛。”太原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煤老板说。
2008年6月,临汾人王东(化名)接手一座私人煤矿后复工两次,但没有一天正式复产过。第一次申请复产失败,是因为接踵而至的国有煤企托管、奥运会和“9·8”襄汾溃坝事故,第二次申请复产则是因为春节临近,没人给他签字。实际上,2008年9月山西省出台的《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就让王东捏了把汗,但后来又传出暂停的消息。直到2009年3月“两会”期间,有消息说省里要高标准推进兼并重组,王东一看全玩完了。经过一番犹豫,最终走上了煤管局组织的谈判席。
“2007年前卖了矿的都赚了,2007年后买了矿的都赔了,有的还赔得挺惨。”王东说,他最近两个月来不敢接任何固定电话,也不敢接陌生手机来电,行踪不敢固定,“煤矿赔1000万元我都认了,但就怕有人砍我、剁我。”
有人直言不讳地说,这场兼并潮就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地方政府的小算盘
有业内人士透露,在推进资源整合过程中,省属煤矿最好整合,地市一级次之,县里的煤矿整合难度最大。因为一些小煤矿的股权结构复杂,牵扯的利益面广,不仅涉及矿主和投资人的利益,还涉及市、县、乡、村和有关部门的利益,利益的纠缠给资源整合推进造成相当困难。
由于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9年以来地方县市政府领导对煤炭资源整合开始变得积极起来。但正如山西焦煤集团宣传部一位负责人所说,兼并重组目前还是一头热、一头冷。冷的就是指地方政府的行业主管部门。
“多数县市行业管理部门的领导对兼并重组还有顾虑,各种说法都有,比如说你们挑走好的,给地方留下烂的;你们兼并走了,我们这帮人干吗。兼并后对我们财政税收影响怎么办,等等。现在,地方煤管部门一是担心职能被弱化,二是担心没有了二渠道收入,一些人要下岗。”山西焦煤集团一名参与整合工作的干部说。
针对地方各级政府关心的利益问题,有专家建议山西省有关部门制定新的措施,一是对重组进入煤炭大集团的煤矿企业,由煤炭大集团在煤矿所在地登记注册子公司,确保税费上缴渠道和各方既得利益不变;二是保持重组前的利益分配格局不变;三是对原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的各类资金,转为国有股份,按股份分享利益;四是对原地方国有煤矿的从业人员,顺延签订劳动合同进入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保持原有的待遇不变。
这些措施能否出台并真正实施,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能否调动起来,记者在山西采访时没有得到正面回应。但记者从走访中发现,山西一些市县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的干部对煤矿兼并重组反应“过敏”,面对采访不是回避,就是声称兼并方案属于商业秘密,不便透露。
消化的难题
山西省煤炭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是山西国资委的一家省属企业,也是参与本次资源整合的并购主体之一。几年来该企业在山西范围内控股、并购了30余座煤矿,这些煤矿的年单井产能均在30万~60万吨之间,但是现在这些煤矿没有一座投产。该企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后续投资太大,企业目前勉为其难。
按照政策要求,到2010年底,整合重组以后煤炭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300万吨/年,矿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年,且全部实现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开采。
他介绍,按照最低标准单井年生产能力提升到90万吨计算,目前这些并购后的矿井要想达到此标准,仅井下改造每个矿井便需投入1.5亿元左右,现在企业的真正难题不是买不到、买不起煤矿,而是建不起。
事实上,并购煤矿的资金目前也显得有些紧张。据了解,霍州煤电的任务是整合成30座大型矿井,但整合的对象可能有上百座煤矿,估计至少需要200亿元,但目前专项基金相对于资源整合来说是杯水车薪。因此,目前合同签订后,经过资产评估和矿权价款的确定,兼并方只能先付被兼并方10%~20%的价款。
《中国财富》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关方面的配套政策已经或正在出台。配套政策规定,各级政府可将地方煤矿缴纳资源价款转为资本金,向收购兼并主体企业转移注资;对于通过资源整合新增的煤炭资源,其资源价款可以免缴,转增政府资本金。整合重组、收购兼并主体企业从采矿权价款中注入资本金后,地方煤矿可将地面配套设施、矿井生产设备折价入股进入整合重组主体企业,形成产权多元的煤炭大集团。
有关人士透露,为解决兼并重组整合资金不足的问题,经争取协调,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已派专人就此项工作赴晋调研,并下发了《关于山西分行参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有关事项的批复》,决定扩大山西分行对山西省五大煤炭企业及中煤平朔公司贷款审批权限至10亿元;同时对以大同煤矿集团等六家大型煤炭企业及其直接控股50%(含)以上的公司为借款人的固定资产融资业务,审批权限也扩大为10亿元。另外,民生银行也在积极探索支持兼并重组融资的有关事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