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费高速增长下的投资隐忧
(2008-10-10 11:05:59)
标签:
保险保险投资《保险法》财经 |
分类: 区域经济 |
长钱短用倾向突出、投资决策机制不健全及专业团队缺乏,加之投资市场不成熟,使得保险业的投资风险正随着保险业的高速增长而增长
文/本刊记者
“一面是保险资金投资收益在今年经历了由巨额浮盈到浮亏的巨大反差;而另一面,央行利率下降对于保险业的影响也是中性偏负。虽然保费收入增长仍然可观,但单边增长无法推动盈利上升,因此,我们对保险公司未来两年的业绩持谨慎态度。”9月上旬,招商证券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这样描述今年保险业的资本运作情况。
回首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不断拓宽之路,从央企债券到央行票据,从“间接入市”到直接入市,近年更是加快了迈向海外的步伐,我国保险业投资走过了漫长的探索之路,但种种迹象表明,保险业至今没有找到较为成熟、风险控制良好的投资模式。
保险业在股市的起伏牵动着多方利益、《保险法》拟放开对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的限制后迅速引来正反方的争议……今年7月以来,保险公司投资风险一度成为最热的话题。与外界的强烈关注相反,保险商坚持对自身的资本运作及风险绝口不提,避讳诸多,但是他们的一些动作还是暴露了他们面对投资风险升级的敏感和茫然。在投资政策日渐宽松、政府努力想要多提供些“篮子”放“蛋”以化解风险的形势下,保险业自身却乱了手脚。
捧着蛋却不知往哪个篮子放
从9月16日起,央行下调了人民币贷款利率及存款准备金利率,此举的意图不过为刺激投资,但却引来了本无太大干系的保险业的高度关注,甚至被提升到战略研究的高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国内多家金融咨询机构受保险商委托,调研并出具了详细分析报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系教授庹国柱告诉《中国财富》记者,从宏观上看,下调双率对保险业尚不足以造成太大影响。但保险商们显然不这么认为,由于本年度保险资本在多个投资领域的异常起伏,众多保险商越发显得草木皆兵,异常敏感。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保险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陶存文告诉记者,目前保监会许可的保险业资本可运作的领域有协议存款、债券、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参股商业银行、境外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少量投资渠道。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9月,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近3亿万元人民币,相关的投资比例是银行存款占24%、债券占44%、权益类投资占18%。其中,权益类投资包括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市投资的部分,以及间接入市购买基金的资金。亦即投到证券、基金上的资金总额约为4860亿元。伴随着去年一年中国证券市场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保险资金运用收益超过前五年的总和,是历史最好水平。
但是,这些短期的投资收益,注定为日后布下重重风险。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资本市场还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中长期的投资工具,难以体现保险投资长期性的优势。2007年国内股市繁荣,成就了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等企业的骄人业绩,但投资收益都是来自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资产等短期投资,而且从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的当年年报来看,投资浮盈当前已被大幅度对冲掉。果然,这两家企业在今年没有实现2007年那样高的投资收益率,中国平安甚至在净收益上出现了严重的亏损。
缺乏科学的长线投资决策机制,令保险业资本运作只能在动荡的经济环境中随波逐流,无力执掌前进的方向。
面对投资风险如何管理这一摆在保险业面前的难题,保监会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险资金运用方面的规章,试图从制度上加强防范:制定《保险机构投资者交易对手标准》,有效控制其他行业风险向保险业的转移;颁布《保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理顺保险资金管理的体制;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治理指引》,完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治理结构;出台《保险资产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办法》,加强保险资产管理专业队伍建设。
据最新消息,保监会已于近期开展保险资产管理现场检查。涉及内容:一是保险资产整体风险检查,主要包括保险机构各类资产的规模和比例、保险资产风险敞口、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二是外汇资产风险检查,主要包括保险机构境内外外汇资产的品种、币种、规模和占比,境外投资的管理方式及汇率风险等;三是投资型产品风险检查,主要包括投资型保险产品负债,资产配置、投资交易、清算处理和投资收益等。保监会要求各机构尽快上报外汇资产风险自查报告和投资资产风险自查报告。
投资结构失衡引发风险
庹国柱认为,负债经营的中小保险公司普遍有一种急于扩大资本运作规模的心态,倾向于投资风险高、收益快的领域。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亦曾发表类似观点:“保险资金是典型的长期资金,但一直存在‘长钱短用’期限错配的问题。”本刊调查后发现,这种或急躁或彷徨的状态普遍存在于保险公司投资行为中,不少保险商重风险投资而轻固定收益投资,实则是将自身置于深不可测的风险中。
受现行《保险法》限制,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仍主要用于银行存款和债券。保监会对各类型保险企业的投资领域、投资方式和比例,均有着严格和具体的规定。但事实上,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基金、不动产等行为,在实务中早已被突破,成为大小保险企业投资的重点,而风险也恰恰来自于这些投资领域。
8月,中国平安发布了2008年半年报。半年报显示,平安上半年的业绩出现了明显下滑,净利润同比减少11.92%。从这份年报中可以获知,中国平安最严重的损失出现在投资领域,受上半年资本市场波动影响,投资收益出现大幅波动;公司可供出售资产浮亏情况进一步加重,由2007年末浮盈198.92亿元降至今年年中的浮亏97.87亿元。另外,由于受次贷的影响,平安对富通的巨额投资也遭遇大幅贬值。平安的初始投资额为238.38亿元,目前浮亏已达到105.24亿元,远超公司公布的当期净利润71亿元。
从各大保险公司的半年报中不难发现,受今年市场环境的负面影响,保险巨头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收益都受到很大冲击,几近为零。这迫使它们不得不增加对固定收益类投资资产配置比例,购入久期更长、收益率更高的固定收益类投资资产,主动降低权益类投资资产配置比例。
另据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保险公司已经成为基金市场最大的投资者,而涉足违法不违规的房地产领域,更成为近两年来大型保险公司趋之若鹜的选择。
从2006年以来,多家保险公司纷纷斥巨资投身地产。漫步北京CBD和金融街,随处可见各大保险公司的地产:美邦国际中心(中国平安2005年以约35亿元人民币购进)、F-1大厦(中国人寿投资19.6亿元购进)、F2-B大厦(泰康人寿保险出资1.021亿美元收购)、北京国际中心2号楼(民生保险投资6亿元购进)、金晖总部大厦(南栋、北栋由生命人寿保险和太平人寿保险分别购买)……进入2008年来,国内一线城市写字楼整售交易一度为保险行业的投资所垄断。
保险公司渴望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分得一杯羹,从开始就引来巨大争议。学者郝演苏曾向媒体发表见解说,长远来看,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是可行的,但要等到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步成熟和理性之后。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很不成熟,房价涨跌难测,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很难确定,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在规范房地产市场,保险资金在这个时机不能贸然进入房地产市场。
陶存文则认为,保险商投资不动产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不动产贬值,二是房租变动的滞后性风险。在租赁方面,虽然有比较长期的合同限制,房租收入在一定时期内会固定,但其对未来市场的指向性和预测性较弱,多是受当前房产增量和存量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资金密集性的特征,决定了保险公司一旦在该市场受到损失,必将是非常巨大的,而最终的承受者将是广大投保人。
从国外的教训来看,各国对保险资金是否能够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规定不同,但在数次金融风波中,很多保险公司都是因为投资房地产市场而破产。以亚洲金融风波为例,日本有7家大型保险公司破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投资房地产后房价大跌所引起的。
股市的惨淡和地产业未卜的前景,令大小保险商们始终不敢轻松,但又不得不艰难而茫然地继续前行和尝试。
内外双修规避投资风险
一边是快速积累的保险资金因运用渠道狭窄、保值增值难度加大而成为发展瓶颈,一边是不得法的盲目投资成风,如何在动荡的投资环境中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已是保险业界内外近来加速探索的问题。多位业界人士接受本刊采访时都认为,从完善《保险法》及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这两个内外因下手,或许是解决之道。
陶存文认为,《保险法》逐步放开保险公司的投资是大势所趋。作为重要机构投资者的保险公司,希望通过正常的投资活动从高回报的投资领域上获利也是必然的,资金运用对于保险业的做大做强意义重大,监管者一定要科学界定其投资范围,“予之长袖,方能善舞”。但就目前而言,《保险法》规定资产管理内容的广度、深度以及与保监会的互动上都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很多政策暂时不完善不明朗,“潜规则”太多,长此以往,恐怕会形成积重难返的后果。
陶存文的观点是,政府应尽早用明白的态度、专门的政策引导保险公司在股票、地产等领域的投资行为,抑制“潜规则”的诱导,从而走向规范化。
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除了管理者职责缺位、对管理者的考核指标不科学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外,未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投资决策机制、缺乏专业的投资队伍,也是被指为导致投资盲目、无法规避风险的重要因素。
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投资决策机制,比如人保财险公司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成立了专门的保险投资公司。决策的盲目性、被动性、随意性十分突出。陶存文认为:“在仅能投资债券的时期,这类决策机制不会体现任何危机,对于资产规模迅速壮大的保险公司来说,更是掩盖了其决策的弊端。决策机制落后,决策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在保险公司进入基金市场后会充分暴露出来。”
一些大的保险企业的管理者已经发觉了这一点。今年年初,新华人寿董事长在他的年度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改革投资管理体制,推行投资银行运作模式……将金融投资部比照投资银行管理模式,模拟独立法人实体运作,财务上单独核算”。
组建专业的投资队伍,也是保险企业亟待突破的问题。多位业内人士告诉本刊,目前保险业内的投资队伍单薄,特别是市场研究力量普遍存在比较大的欠缺,但现有的保险公司的管理模式和薪酬水平又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张鸿翼接受采访时也承认说:“保险与证券、地产等行业确实是有隔膜。在运作机制、决策机制、工作效率、人事制度、薪金制度等方面很难对接。从保险公司资金运作的安全性方面考虑,也应该在保险公司内部对保险业务和保险资金实行分业管理,以专业化公司的结构组成专业化的投资团队,才能理顺管理体制。”
庹国柱向本刊介绍了国外保险业的成功经验。他说,国外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部门往往比银行和基金公司更具有融资能力,巨大的融资能力造就了管理财富、消化资金、专业投资理财的资产管理公司,而资产管理公司对巨额资产的管理经验随着保险公司的百年成长历史日臻成熟,这样的资产管理公司又会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不断“放大”融资水平。比如瑞士苏黎士保险集团,它的业务分为四大块:寿险、非寿险、再保险和资产管理公司,其资产管理公司属于独立性质的公司,除负责母公司的资产管理和投资外,还代客理财及负责第三方基金管理。这些国际保险集团内部的资产管理公司都具有完全独立的董事会、管理团队和组织结构,有着各自不同的投资理念和鲜明的业务特色,拥有投资领域内最出色的专业队伍,而且能成功地把投资风险屏蔽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