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之一,传说伏羲所画的八卦是中国文字的雏形,由此衍生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的祖先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对日出日落,电闪雷鸣等现象感到迷惑不解,后来圣人伏羲氏仰观日月星象,下察山川地理,通过观察鸟兽身上的花纹,在河图,洛书的启示下,画出了八卦图,成为《易经》的核心内容。古人用八卦来与神明沟通,并以此解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
《易经》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以无所不包的最终原理来统摄万物。通过对《易经》的研究,我们不但可以穷究天人之际,通晓古今之变,而且可以得到基本的处世法则,这对指导我们的人生有重大的意义。
纵观整个中华文明史,几乎每一步发展都与《易经》息息相关。先秦诸子百家构成了中国第一个思想高峰,尽管他们的主张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研究《易经》的经历,并且把《易经》原理应用到各自的理论之中。魏晋时期,玄学家们奉《易经》《老子》《庄子》为“三玄”,并把《易经》作为“三玄”之首,围绕着“有”与“无”,“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辩论,构成了中国思想上的第二个高峰。宋明理学是中国思想发展到顶峰的形态,而它的开端正是以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为标志。宋明理学的另一开山人物邵雍所著《梅花易数》一书,对《易经》的占算方法作了重大改进,成为占卜的重要依据。
《易经》早期的发展——三易
《易经》的成书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说法。一般认为它指的是上古时期的伏羲,中古时期的周文王和近古时期的孔子。伏羲根据河图,洛书,制定了先天八卦,是《易经》最早的“作者”;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把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为后天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八八六十四卦,这是《易经》与八卦的又一次大发展;孔子对《易经》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把《易经》列为六经之一,以此教授弟子,从而使得《易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二是作《易传》来详细解释《易经》。
孔子删定的《周礼》上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
可见《易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一般称之为“三易”。
关于三易的说法有多种,流传最广的一种是:《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经》,《归藏易》是黄帝时代的《易经》,《周易》是周朝的《易经》。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例如汉朝思想家郑玄认为,《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分别是夏,商,周三代的《易经》。可惜的是,在几千年的传承中,《连山易》和《归藏易》都已经失传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易经》只剩下了《周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