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坛不老松--读《许渊冲:诗译英法惟一人》——汤彬如许炯明

分类: 仰望星空/艺术/教育 |
许渊冲学长,1938年从江西省立南昌二中高中毕业。解放后,省立南昌 二中与省立南昌一中、省立南昌女中、省立南昌女职合并,组成省立南昌一 联中,即现在南昌一中的前身,因此,许渊冲校友是南昌一中的校友。许渊冲校友是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大师。2005年4月24日,我们观看了天津电视台录制的关于许渊冲教授的电视片《诗书人生》。近来,我们又读了法国文学 研究会会长吴岳添先生写的《许渊冲:诗译英法惟一人》(载《人物》杂志 2005年第9期),深受教育,现把我们的主要体会写在下面:
许渊冲学长锐意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许渊冲学长不断创新,他把M主席诗词译成英文格律体、法文格律体,他把很多传统诗词译成法文或英文,他把《西厢记》译成英文。他的译文非常美妙备受称赞。并有30首译诗,被国外的大学选作教材。为了一词一句的翻译,他绞尽脑汁,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有时突然来了灵感,他在半夜起床开灯,记下睡梦中想到的诗句。他翻译陶渊明的诗,就与别人不同,很有新意。陶渊明的名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人按字面译成“心在远方,地上就没有马喧闹的声音。”而许教授则认为,如果没有车马喧闹的声音,是否“心 远”就无所谓。之所以要强调“心远”,就是只有心高意远,即使是车马喧闹的地方,也会变得和偏僻的地方一样宁静。因而,他的译文 强调心静地自静,这就更贴近原诗的神韵。许渊冲学长不仅在翻译实践上创新,而且在翻译理论上也有创新,他创造了“三论”的翻译理 论。这“三论”是:“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这是译诗的本体论;“三化论”,即深化、等化、浅化,这是译诗的方法论; “三之论”,即知之、好之、乐之,这是译诗的目的论。
许渊冲学长不顾年老、继续奋斗。曹操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许渊冲学长正是这样。他年逾古稀时,还把许多英国和法国的名著译成中文。他生于1921年。1990年,他参与翻译了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1992年,他独自翻译了福楼拜的《包法利 夫人》,1993年,他独自翻译了司汤达的《红与黑》,1999年,翻译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许学长年逾八旬时,仍有多种专著和译著问世。现在,许学长仍在继续翻译中。 许渊冲学长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以上仅是挂一漏万地举出 几点。我们祝愿许渊冲学长青春长在,宝刀不老,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