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必须减少杀业才能减少灾难!阿弥陀佛!
(2010-06-26 15:06:09)
标签:
杂谈 |
对比人和食肉动物的肠道就可以看出人的肠胃先天机能不是为了消化各种动物的肉(尸体)而设置的,九曲回肠包括其间的褶皱都为排出毒素制造了障碍。喜欢吃素可又担心营养不够的人每天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摄取全面,并且适当补充豆制品、坚果类食物,坚持素食一段时间后身体会更轻健,而且肠胃消化功能会更好,可以将各种蔬果里的营养完全吸收,身体里毒素很少对延缓衰老有很大的功效!我认为素食者所产生性情上的改变和净化,对人类都有相当好的利益,所以素食对人类很吉祥。动物是我的朋友,我不会去吃我的朋友。对我而言,羔羊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地珍贵,我可不愿意为了人类的身体而取走羔羊的性命。我认为越是无助的动物,人类越应该保护它,使它不受人类的残暴侵害。肉食不能提供人类最好的营养,也不是我们老祖先所吃的食物。人类所必需的营养当中,没有一样是只能在肉类食品中找到,却不能由蔬果当中摄取的。我不吃有脸的动物我就是不吃任何有母亲的动物。我打从心底知道,吃那些被养来吃、没有机会长大的动物是病态的,因为你吃的是一些可怜虫、一群苦命的动物。人不该吃肉的理由很多,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我们不该随意伤害生命。由于必需杀生才能获得肉食,所以,吃肉无可避免地使人承担着伤害生命的责任。参观过屠宰场的人都会对那里的血腥场面感到震惊,他们都感到如果不马上放弃肉食,他们将无法原谅自己。当一个人置身于屠宰场时,他才能真正感受到吃肉意味的是什么。很多人都知道杀害生命是一种严重的暴力行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吃肉也是一种严重的暴力行为。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伤害生命的人难免会使自己也受到伤害。至少我们的内心会受到伤害,对此,一位著名的作家是这样解释道:“非常不幸的是 不仅仅是动物的死亡与痛苦,而是人们毫无疑义地压抑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同情万物生灵就象同情自己一样。也就是说,他们通过伤害自己的情感而使自己变得残忍 。”古今中外的灵性导师和修行人都认为,由于肉食的残忍,吃肉将使人无法回归慈悲的本性,因而也就无法提升自己的灵性等级。人性本善,并充满了爱,而吃肉将使这种爱受到抑制,使之无法扩展至整个生灵。印度的瑜伽理论认为:“人体可以看成是由无数个生命单元组成 …这些生命单元的品质将由你所吃的食物相应地形成。最终,它们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你的心灵。如果人体的生命单元是由低劣腐臭的动物肉所形成,那么其心灵也将倾向于低劣”。 印度教也认为:“如果饮食纯净,思想就能纯净。如果思想纯净,心智就能纯净”所以,自古以来,真正的修行人都远离肉食,他们认为肉食或许能满足一时的口欲,但却是心灵的毒药。我确实觉得,人类要提升精神生活,必须停止为满足口欲而屠杀动物的行为。我认为肉食对于人类通常生活所可能遇到的任何场合来说都是没有必要的。我认为肉食对我们人类来说是不适宜的。如果我们比动物高等的话,那么我们重复动物的行为就是错误的。我今天再次重申我过去曾经坚持的观点,我认为一只羊生命的价值丝毫也不次于人的。我不愿意为了保养人身而去夺取一只羊的生命。我认为越是无助的生命就越需要人们的保护以远离那些野蛮的人。一个民族的伟大之处和她道德的进步可以用他们如何对待动物来加以衡量。活体解剖是人对造物主及其杰作所犯的所有罪恶之中最黑暗的罪恶。我不仅要了解与被称之为人类的生灵之间的友谊和平等,而且还要了解与所有生灵之间的平等,甚至是与地上爬的动物。我整个的心灵都在厌恶活体解剖,我认为所有沾染无辜鲜血的科学发现都是没有价值的。 不与邪恶合作是我们的义务,就如同我们必须要与正义合作一样。
又及:植物虽然也是生命,但是植物对痛苦没有感知,也没有意识要避免痛苦。而动物对痛苦是有感知的并且都想避免痛苦和恐惧及死亡。很多动物被杀前会流泪,甚至会对刽子手下跪。而且根据佛教中六道轮回的知识我们很容易就认识到所有动物都有可能在过去世做过我们的亲人甚至父母。如果没有缘分就不会跟我们相遇。如果我们因为自己的谗或习惯吃肉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请不要说我们是对的。或者我们需要。或者什么生物链和弱肉强食的道理。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不道德的。其实我从来不喜欢那么严肃地说这个问题。但是现在已到了非常危机的时刻,人类因为太多杀业而给自己带来了灾难。我们不能为地震捐了些钱第二天就又继续自己的生活好像地震离我们很遥远跟我们没有具体的关系。不是这样的。人类毁的太厉害。地球流泪了。那些带着恐惧和愤怒的“尸体”就真的那么好吃吗?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营养吗?我女儿8岁自己决定从此做一名严格的素食主义者,那以后从未吃过任何动物,有一次她跟我说妈妈那咖喱鸡真的很“亚米”。我说那你就吃一点。她说我不吃。因为动物跟人一样,应该活着。我从未教育她要吃素,是她自己想到动物被杀的情形开始因害怕而不敢再吃肉。而她非常健康,长跑比赛都是前几名。地球流泪了,我们要醒过来,从食素开始。
后一篇:孟京辉《堂吉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