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雨已停,水渐退,家园重建是邢台当前的重中之重。
最值得欣慰的是,翻看网络到处是满满的正能量,真是应了那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老话,说到底,这是美德,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文明传承下来的美德。摒弃坊间偶尔传递的诸如“曙光救援队在宁晋很受伤”和对“大贤村灾后重建” 极其微弱的质疑声音之外,笔者认为:直面残酷的挑战和未来,灾后的邢台,与救人、救灾相提并论,“救心”工程更是关键。
痛定思痛,查摆问题,除了强调“追责”之外,更要在学会认真“倾听”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来“暖心”取信于民。
实事求是地讲,由于北方城市缺乏治水经验、职能部门担责意识不够及传统工作思维模式下创新不足、管理缺位,甚至是对生命缺乏足够的敬畏之心多重诱因影响,从而导致的一场洪水灾难,不是靠追责罢免几个官员,彻查出怎样的“真相”就能轻易摆平的。它在人们心底存在的恐慌暗影和对政府公共突发事件处理应对能力的质疑将在短时间难以消除。
基于此,站在各方的立场上,笔者认为:一味地在“间谍论”和“阴谋论”之间争论不休,已远非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重要!民间在政令不畅、民意反馈渠道上下不够畅通甚至是生命受到威胁表现手足无措的时刻,出离愤怒表达怨言,也远非网络上散布的“外国间谍分子渗透参与鼓惑不明真相民众跟政府闹事”这般恐怖,想想看也是极其正常的事情。它和政府所倡议的“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行为的初衷如出一辙。只是,防止此生灾害,舆论要更理性!而民间的大V们也不必人人自危,只要你发布的信息合理、合规论说有节有据,大可不必担心哪天突然被“和谐”掉。低下头来认真地想一想: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舆情如水“易疏不易堵”,这样浅显的道理政府比咱懂!
文明是一座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标示。淳朴善良的邢台人都懂得。
再者,笔者想说:救灾不分厚此薄彼,搞公益不看功利,灾区不是“秀场”。在广泛接触大批抢险救灾志愿者的同时,眼下存在的另一种尴尬的现实让人深感遗憾:一边是大量的人力、物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媒体瞩目的大贤村,另一方面,在太行山区,特别是路罗-白岸沿线的偏远地带,依旧是满目疮痍、被大水冲垮的桥梁、树木、电杆和坍塌的道路、房屋随处可见。听人说,大家热衷捐助大贤是因为这里有媒体关注、商家和资助团体可以做到名利双收,而偏远山区并不具备这样的天时、地利和人和条件,大家之所以愿去救灾或资助,靠的是想真心做善事,无愧于自己良心!
但愿听说的仅是听说,但愿私己的想法会被越来越多的大爱和善举的洪流所淹没!
洪水可以冲垮我们的家园,但它绝不可以摧毁我们心底的纯真和美好的善念。
今天,一份叫《邢台微刊》为我推送了一条资讯深深打动我。
他讲述西部山区一位老人的故事,图文披露说: 67岁村民景金明跟儿子在巷子内清理淤泥。老人用铁锹往推车上装,装满后儿子往外推,老人脸上满是汗珠。
“自己能干的,不能靠别人”
老人简短一句话,足以让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