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城市主题文化,永远离不开这么一群人。
他们以“文字”起家又无时无刻不受文字困扰、质疑或批判:走在前面的,著书立说,混迹仕途,过得殷实小康,早已隐去对文学的最初狂热;行走在中间的,多是崇尚自由写作、以撰稿人身份游走媒体之间,既要浮华的名利又追捧稿费赚来的“实惠”;至于洒脱排在队尾的,往往是骨子里最不肯媚俗的理想主义者或诗人:这些人生活富有情趣,最懂看山听水闲情雅致!
游离文字之外说文人,我觉得邢台作家群的生存状态真的不过如此!
文学即人学,时代需要“大我”!敬仰组织我们就先从文联开说吧!
事实求是地讲,宋聚丰、贾兴安、高玉坤等人为本土文学开了个好头儿, 宋聚丰编剧搞了个《情系北大荒》,而贾兴安却近似亲历写了个小说叫《县长们》,笔者最喜欢小说里短命冯县长的那句大实话“ 再直的筷子,插到水里也会变弯的!”说到高玉昆,我的印象是,他的书画远比《醉情》更让人深刻!
丁肃清、王聚敏、胡子宏、董保纲、碧螺、杨子叶、尉克冰的随笔可谓各有各的风格。在他们的眼里,生活更像一本翻看的书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品读。有的人是精于世故中老道,有的人看到是生活中折射的智慧和人性善良之光,而又有的人是将美好和曼妙的感觉全部放到行走的光景里。他们善于在生活中取乐,并不断反思着人类的生存智慧,就如同杜梨老师向给孩子们善意兜售的作文技巧什么的!完完全全的“率性而为之”,百分之百的“自由写作”!
最后,再谈坚守把持中的诗歌。说实话,我很佩服如今依旧读诗还在坚持写诗的人。我觉得,这样活到纯粹的人全邢台不会有几个!
是古柳身上诗歌的影子还在,还是姚勇、张露群、郑力在诗歌方向有所“突破”!
赵英书辞掉了《新诗大观》所有职务开始归隐平淡,穆晓禾或许是邢台诗歌群像中最为悲情的一个!
嬉笑怒骂皆文章。
一家之言,请多包涵!
想必是,尹继周、张军瑜看了,该抢走我的发言权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