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医美何论
医美何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74
  • 关注人气:1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错觉:体象障碍的认知心理学

(2008-10-27 23:26:38)
标签:

美容整形

身体

体象障碍

杂谈

分类: 容貌心理

 

第六章丑陋哈哈镜:体象错觉与障碍

   二、错觉:体象障碍的认知心理学

 

    〇体象与错觉

    错觉是对所感受的事物的失真的或扭曲的认识。知觉是人的心理活动,而人的心理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一种“客观的主观”性。因此,错觉是知觉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即知觉的相对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定性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错觉。错觉的种类有很多,有多少种知觉就有多少种错觉,包括视错觉、听错觉、味错觉、嗅错觉等等。例如相传的皇帝吃野菜的故事,就是味错觉产生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一种错觉。对视觉研究最多、最深入的是视错觉,而与体象错觉相关的也主要是视错觉。

体象错觉是一种复杂的视错觉。根据心理学的知觉理论,体象是一种自我知觉。知觉包括人对物的知觉(person perception)和人对人的知觉(object perception)。知觉并不很客观,常常会出现错觉。那么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知觉就更容易出现偏差,特别人的自我认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躯体变形障碍的病人确信自己不存在的丑陋?他们是否对他们所持的先占观念有敏感的洞察力?K.A Phillips认为,躯体变形障碍的病人存在超价观念,甚至是妄想思维。在其报告的30例病人中,有16人(53%)存在超价观念。   

    有些作者认为体象障碍的发生是由于性、情感冲突、自卑感、羞怯感,或对身体的某个部位的不健全的体象而引发的一种潜意识的表现。如此,对身体形态的歪曲认知,并表现出的一些症状,可以抗衡个体虚弱的认同,同时也反映本我的亏空和人际交往的干扰。体象障碍也可以反映个体弥补社会交往贫乏的企图,“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接触外界的需要,或用以解释其所遭受的痛苦或对性的失败。

    体象也是一种知觉,因此形成错觉的原理同样适用于解释体象错觉现象。但是体象知觉与一般的知觉有所不同,特别是与自我体象有关的知觉,更多地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现不妨从对体重的错觉来理解体象错觉。

    有位医师接待了一个要求减肥的姑娘。该病人23岁,复旦大学硕士生毕业,在上海某研究所工作。其貌很美,其颜也秀,要说丰满尚且不够,根本用不着减肥。当时医生苦口婆心劝她无需减肥,这样已经很美。姑娘怏怏离去,十分不快。事后,医生觉科没有说服她,有些不安,寻机查捍了他的门诊病历,果不其然,回去第3天,她又来到医院,找到另外一位医生。病史上只字未载,这位医生像哄小孩子似地给她开了一张处方:减肥茶一包,1日3次。

    听了这个“故事”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要了解这样层次的女性为何热衷于减肥,不花相当的时间是不行的。因为她自身并不认为这种行为有任何变态之处。然而,最基本的因素未解决,1日3包减肥茶约对无法解决她的问题。

 

    〇体象变形——一项体象错觉的研究

    形体是人们最容易产生错觉的对象,而且具有性别的差异。日本学者们对255名6-18岁的日本青少年进行了一项关于体重的判断,他们使用了由Storz和Greene设计的图形(图6-1),该图形中的5种不同的形象,代表了不同体重的体型,便于年龄不大的少年獐研究对象做出选择。这些图形是高度相同,但宽度不同的象征图,与研究用的剪影图类似。每个图像都表示一定体重:图5-1中1表示体重偏轻20%;2表示体重偏轻10%;3为标准体重;4为超重10%;5为超重20%。研究要求孩子们认定自己的实际体重所符合的图形,以及按自己理想所选定的图形。

将研究对象分成4级,小学生(6-11岁)为E组,又分男、女两组;中学生(12-18岁)为H组,也分男、女两组。此外,再根据实际测量的身高、体重分3组:超重组(O组),体重超出10%或更多;正常组(N组);偏轻组(U组),体重偏轻10%或更轻。

错觉:体象障碍的认知心理学

 

                              图6-1  实际体重与理想体重的关系

 

    该研究从对体重的错误知觉,揭示了在青少年中存在的体象错觉。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下面一些体象错觉。

    第一,两性对体重知觉的差异。男女两性对体重有不贩知觉。女中学生(H组)以压倒优势的人数(68%)选择了图中1和2,且没有一个人选择超重的4、5。在小学组(E组),尽管大多数的人选择了图3,但仍然有不少人(41%)选择了1、2。与男性中学生、小学生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后者多选择图3作为理想的体重。

    第二,高估实际体重的体象与低的体重理想体象的矛盾。这种在女中学生(H组)极为明显。有80%的人把实际体重认定在标准以上的几个图形(3、4、5),而100%的人将理想体重认定在标准以下的的几个图形(3、2、1)。两者之间的反差如此之大,是令人深思的。

    第三,实际测定体重与理想体重关系。实际测定体重分为超重组(O组)、正常组(N组)和偏轻组(U组),尽管有些差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女性都有较实际体重轻的理想体重目标。

    第四,年龄的影响。年幼的女孩子在体象体重上与男孩子有差异,最年幼的女孩组(6-7岁)的29%女孩选择了1、2,而只有17%的男孩选择了相同的图形,而且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说明女孩子开始就受到一事实上的文化审美观念的影响,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14-15岁的女孩选择图中1、2的比例上升到71%,男女的差异加大。

    体象变形的英文为“body image distortion”,其中“distortion”在英文中为“歪曲”、“曲解”、“变形”的意思,在物理学中,指透镜成像产生的“畸变”。人在哈哈镜面前看到的是一个变了形的自己的面孔或形体。人们在认识自我形象确立体象的过程中,也要借助类似镜子一样的媒体,以及复杂的内心活动,所以人们有时会形成一个变了形的自我体象,我们可以将这样一个过程称为“哈哈镜效应”。

体象变形的结果通常会产生消极体象,即从自我概念出发,不利于自我肯定、自我接受,所以是一种否定性的体象。

有的学者报告说67%的女孩和42%的男孩对自己的体型不满意。还有一位西方学者调查了2000者11-18岁的女孩子,询问她们“如果可能的话,你最希望改变什么?你的外表、性格,还是您的生活?”结果59%的孩子希望改变自己的外表,而只有4%的孩子希望更有能力。还有一位学者进行了一项调查,他让小学生和中学生完成这样一个句子:“我希望自己……”结果,大部分男孩子回答“我希望高点”;女孩子则回答“我希望小巧点”。这些希望的背后,恰恰隐藏着对体象的不满。

 

    〇哈哈镜效应:一对小花狗

    体象本质上是自我表现认知的组成部分。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争取认识自己更为困难的事。

    漫画作者叶春旸的作品“一对小花狗”生动描述了人们普遍存在的自我认识的误区。两只形态一样的小花狗,在不同的哈哈镜面前,看到了不同的身影,于是态度截然不同。作者在解释这幅漫画时说:“世界充满着矛盾,人的心理也时时在矛盾着。年青时期,我对自己总有不切实际的估价,时而沾沾自喜,时而又颇为自卑,畏缩不前。”

  

错觉:体象障碍的认知心理学

 

    我们的内心世界中,也常常有两面截然不同的“心像哈哈镜”,或把自己照得漂亮,或把自己照得丑陋。一个自卑的人,心理不可能装着积极的心镜,而总是用“丑陋魔镜”把自己的形象丑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