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宋】宋仁宗求雨淋成落汤鸡为百姓为赌气?
叶之秋
闲看《宋人轶事》,又看到一则王素的故事,其中提到了西太乙宫,想起了之前看到的王安石的一首诗,很好。如下:
题西太一宫壁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烟水,白头想见江南。
晚清诗人陈衍以为此诗乃是销魂妙品,当为王安石一生压卷之作。开篇两联纯以景色串联,和元散曲名作《天净沙·秋思》有一比,而最妙之处在于三四句,由三十六池塘,王安石联想起故乡的山水。而回头看之前的一二句,又何尝不是江南景色呢?写河南汴梁之西太乙宫,却处处见江南风光,难怪当年苏轼看了这首诗歌,注目良久,然后给出一评价:此老真文狐也。
不过,我想苏轼在看王安石这首诗的时候,王安石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想起的应该更多。此诗写于熙宁元年,即公元1068年,就在这一年,即位不久的宋神宗将王安石越级提拔,调到汴梁担任翰林学士,并允许王安石“越次入对”,可以超越自己的次序、权限,对朝廷大政发表言论,从此拉开了北宋中后期数十年革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斗争。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安石踌躇满志,于是,闲暇时逛西太乙宫,也处处见江南风色,正因其心情美好,无处不是故乡也。
西太乙宫是北宋中后期汴梁的一个名胜之处,不过它出名不但是因为风光秀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皇家祭拜天地之处。在宋仁宗其间,为了求雨,就多次前往西太乙宫祷告。
开篇我提到了王素的故事,说的就是宋仁宗某次求雨的糗事。
王素此人是仁宗朝名臣,以直言敢谏著称,宋仁宗多被挤兑得不行。这次依然如此。
那一年的夏天,京师汴梁很久没有下雨了,夏天大旱可不是闹着玩的,很容易导致粮食大量减产,老百姓衣食无着。宋仁宗早就下令朝廷礼部的官员祭拜天地,可是却一直没有效果。怎么办呢?
御史中丞王素大人说话了,之所以求雨不见效果,是因为之前的官员品级太低,不足以感动上苍。要想下雨,只能够宋仁宗亲自前往。
宋仁宗不大愿意出门,大热天嘛,古代又没有空调,虽然说皇家有地窖,可以储存冰块,那可也只能窝在小房间里。
但是,王素大人一再要求,宋仁宗没法子,就答应了。
宋仁宗叫来了太史,询问大概什么时候会下雨。太史说,看天象显示,大概在下个月的第二天会下雨。宋仁宗听了,就对王素说,行,那朕就下个月一号去求雨吧。
王素一听,有点生气,就说,陛下如果下个月一号去求雨,那肯定是不会下雨的。宋仁宗奇怪了,太史都说了会下雨呢,何况自己会在前一天去求雨呢。
王素说,正是因为陛下您选在即将下雨的前一天去求雨,显得一点也不诚心啊。宋仁宗无奈了,就说,好吧,那我明天就出门求雨——就选在醴泉观吧。
王素一下子就听出了宋仁宗什么意思,就说,不行啊,醴泉观离皇宫也太近了吧。莫非陛下您是害怕天气太热不想出远门吗?要知道老百姓可天天在毒日头下劳作呢。
宋仁宗被揭短了,有点难为情。皇帝老子有个不好的习惯,心里难为情的时候,耳朵就会红,听到王素批评自己偷懒,一下子耳朵全红了。当时宋仁宗就大声说,好好,那我就去最远的西太乙宫求雨,总可以了吧!
王素马上接嘴,说,请陛下现在就传旨吧。看情形,王素担心宋仁宗一会变卦,先把事情敲定了再说。宋仁宗恼羞成怒了,说,皇家车驾出行,从来就没有事先通知的。难道你还会不知道这项规定吗?
王素想想,果然是有这个惯例,可是王素多精明啊,立刻辩解说,之前是开国不久,大家担心会出现意外,于是不通知出行的时间,可是现在天下很太平了,事先通知百姓有什么关系呢?宋仁宗当时就想哭……自己说什么都是偷懒,王素说什么都是有理。有时候当皇帝真的好苦好苦啊。
第二天,宋仁宗很不情愿的出门了
天气实在太热,皇帝的车驾随从又多,一路浩浩荡荡十来里。一大早三四点钟的时候京兆尹就组织百姓在黄泥官道上泼水,可七点不到,大太阳一出,什么都白搭。车马过处,黄沙漫天。宋仁宗坐在宽大的马车中,几个小太监拼命扇扇子,可还是非常热。宋仁宗一肚子的火气。
走着走着,到了琼林苑,远远的可以看到太乙宫了。这个时候远方就已经涌起了阵阵云气。终于,宋仁宗来到太乙宫。道士们立刻围上来,开始仪式,宋仁宗亲自祭拜,拜了一百拜。祭祀到一半,瓢泼大雨就下来了。道士们和官员们纷纷劝说宋仁宗避避雨,可宋仁宗就是不听,一直在大雨中完成了所有的仪式,才起驾回宫。还没到皇宫,宋仁宗就开始打喷嚏了,晚上还有点发烧。
第二天,王素来拜见宋仁宗,宋仁宗在龙榻上接见了王素。宋仁宗本来身体还可以挺住,可看到王素进入寝宫,就故意瘫在床榻上,有气无力的说,爱卿,昨天朕在太乙宫已经下拜一百次,连龙脑香都烧了十七斤呢。宋仁宗意思就是说,王素你看看,我多么诚心,多么舍得花本钱,为了求雨,我可都病了。你王素多少要承担点责任吧。
可王素一点愧疚没有,很严肃的对宋仁宗说,陛下您侍奉上天,当然应该恭敬小心,可是湿气也会导致生病啊,陛下怎么这么不小心呢?
宋仁宗哭了,对王素最后一点期望也破灭了,宋仁宗说,爱卿,我一心只想着老天快点下雨,如果再不下雨,就算是让我来当祭品我也愿意啊,又有什么小心自己的身体呢。
王素面无表情,行礼而退。宋仁宗叹了口气,不知道自己被朝臣挤兑的日子还要熬到什么时候。
宋仁宗的仁弱,让我想起了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那一年,赵匡胤刚刚登基,军中的将领习惯了骑马射猎,可当了皇帝不能想出门就出门了。于是某一天,赵匡胤在御花园用弹弓弹鸟,赵匡胤玩得挺高兴的。可这时一个谏官跑进来,说有紧急事情要禀报,赵匡胤立刻接见了那个人。可听着听着,赵匡胤就觉得不对劲,那个官员奏报的也就是日常事务,没什么特别的啊。赵匡胤就觉得受骗上当了,就怒斥那个大臣,是不是存心找茬。那个大臣脖子一梗,竟然说:“臣禀报的事情就算不紧急,也比用弹弓打鸟要重要多了吧。”赵匡胤大怒,抓起身边的斧头,转过来用斧头柄一棍子打下去,打落大臣两颗牙齿。让你没事找事。没想到那个大臣还真有种,慢慢悠悠,一点不着急的擦干嘴角的血痕,把地上掉下的两颗牙齿给捡了起来,放到怀中。父母精血不能丢弃哦。赵匡胤更生气了,说:“你把两颗牙齿捡起来,莫非是想当证据,告我的状吗?大臣说:“小臣没办法告陛下,不过自然会有史官记载您的过错的。”赵匡胤傻了,看着一脸正气的大臣笑了,给了点小钱,说了几句鼓励的话,把大臣打发走了。
宋太祖赵匡胤比之宋仁宗不知道强多少。初看宋仁宗事迹,会觉得此人非常仁慈,关爱百姓,尊重大臣,继续看下去,就会觉得越来越不是味道。这宋仁宗也太仁慈了吧,简直就有些懦弱。面对大臣的进谏,甚至要靠着哀求,拉关系来保持一点帝王的尊严。其实对待那些梗着的大臣,用赵匡胤的方法其实更好。给你一斧头,让你没事找茬,在赏你几句好话,哄哄你逗你开心。于是,韩非子说,帝王有权无术也不行啊,不懂得御下之术,就会受到权臣的操控。历史上许多时候,善良的帝王往往败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