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通鉴·难兄难弟陈氏兄弟谁更牛?

(2012-05-06 15:48:22)
标签:

秋雨轩读书

资治通鉴

叶之秋

文化

分类: 管中窥史波诡云谲论秦汉

                  难兄难弟陈氏兄弟谁更高明?
                                                  叶之秋


  “难兄难弟”的“难”字,一般我们都读成第四声,不过这个难字,也可以读第二声。典故的来源,有关陈元方和陈季方兄弟。
  有一天,陈长文和陈孝先两位堂兄弟为两人的老爸谁更牛吵了起来。大家都说自己的爸爸是道德标兵,结果脸红脖子粗,差点要打起来。两人都是牛脾气,谁也说服不了谁,估计打架也差不多,于是就跑去找爷爷评理,看看东汉道德权威兼家族最高领导陈寔如何评价。陈寔听了两个小孙孙的叙述,哈哈大笑,说:“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陈寔说,陈元方(哥哥)很难做老二,而陈季方(弟弟)也很难做老大,总之,两个儿子都很优秀,难分高下。这下两个孙子都高兴了,原来两人的父亲是并列第一。
  陈寔这个老人精果然滑头,两个孙子还小,可是两个儿子都已经功成名就,不可以轻易褒贬,不做定论,其实就是最好的定论。不过,陈寔老人家的评价可并非历史的最后评价,后人自然对两兄弟有另外的看法。
  在《后汉书》中陈寔的传记之后也附载了陈元方、陈季方的传记,那么《后汉书》是如何评价的呢?
  陈季方的传记很短,不过是一句话:“弟谌,字季方。与纪齐德同行,父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每宰府辟召,常同时旌命,羔雁成群,当世者靡不荣之。谌早终。”陈季方和陈元方道德方面齐名,和父亲陈寔都是道德标兵,当时号称三君。但是,道德一说,还是比较虚空的,实际点的当然是在仕途上表现如何,就算是士大夫经常标榜清高,骨子里依然还是媚俗的。于是《后汉书》说,当时人们最羡慕的,也是陈寔父子最荣耀的,就是每当县令太守甚至是中央政府下达征召举荐命令的时候,一门三杰经常同时接受到朝廷诏令,送来的聘礼多的不行。
  可是,很遗憾,陈季方年纪轻轻就死掉了。具体年纪没有记载,估计中年不到就去世了。于是,史书上就没有陈季方出仕的记载,只是简单的一笔,多少有些遗憾。
  不过,在《世说新语》当中,记载了一个陈季方的小故事。
  有一个客人问:“你父亲陈太丘(曾任太丘县长)有什么功德,凭什么让天下人那么敬重?”客人的话有些挑衅。陈季方回答:“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陈寔到底有什么功德呢?在历史上陈寔当官的时间不长,任职其间的政绩也平平,最大的功劳其实是结交宦官,然后在党锢之祸当中救了不少士大夫。陈季方当然不好直接说自己爸爸的功劳,有的功劳也不能搬到台面上说。于是陈季方打了个比方,我父亲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渊;上承甘露浸湿,下被渊泉滋润。这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父亲有什么功德。
  我怀疑《世说新语》此句可能有脱落,当是“吾知(意)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并非是我的父亲陈寔像桂花树,而是陈季方像桂花树,而陈寔像泰山像深渊,这样下句才好理解。总之,陈季方的回答有陈寔的遗风,对问题不正面作答,滑头;极力维护自己的父亲(儿子),又让人有几分敬意。
  陈季方陈元方兄弟都是神童,伶牙俐齿,不过陈季方没有出仕,年纪轻轻就死了,于是在史书中只留下简单的一笔了。
  陈元方则不然,活了七十一岁,在古代是绝对的高寿,并且曾经担任五官中郎将、侍中,朝廷曾经有意征召为太仆、尚书令,最后的官职为相当于外交部长的大鸿胪。陈元方在名位上算是远远超过弟弟。那么,在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陈元方有什么出色的政绩呢?
  很遗憾,陈元方并非是那种有治民之才的能吏,他是一位道德君子,在个人品行上可以充当全民的道德模范,可是务虚可以,务实不行。史书记载陈元方唯一的一次评议朝政是在董卓入京把持朝政的时候。当时孙权等关东诸侯起兵,董卓想要迁都,陈元方是朝中名士,于是和陈元方有过一次交谈。董卓的理由是关中地区土地肥美,地势险要,而洛阳无险可守。陈元方反驳说:“天下想要太平的话,自然就要求四方安定。那么如何才能太平呢?就必须修德政,招抚那些不满的诸侯。至于迁都,实在是下策。”陈元方的建议看似很好,其实依然空洞,什么叫做修德政呢?在陈元方看来,是“愚以公宜事委公卿,专精外任”,就是说,让董卓将处理朝政的权力叫出来,而集中精神去抓军事,“其有违命,则威之以武”,如果还有人不服,那么才用武力打压。陈元方的这个建议或者说是迂腐,或者说是居心叵测。董卓当然明白,一旦自己不是相国,一旦自己放弃了人事任免权,放弃对公卿的监管,自己立刻会被朝廷大臣剿杀。至于说什么安抚政策,更是一句空话。当时反对董卓的关东诸侯,绝大多数就是当初董卓一手提拔起来的太守、刺史。
  自然,董卓听后非常生气,当时就像杀掉陈元方,还是顾及陈元方的名气,还有当时董卓自己的处境,毕竟董卓当时连吃败仗嘛,于是才饶了陈元方一命。
  当时一些大臣看到陈元方竟然敢顶撞董卓,很高兴,推举陈元方出任司徒。陈元方哪里敢接受,快马加鞭逃出京城,躲到家乡去了。
  在建安初年,曹操把太尉让给袁绍,袁绍也假装让给陈元方,陈元方当然知道自己没有什么资格,自然推辞。后来曹操给陈元方一个空有虚名的外交部长(大鸿胪),算是照顾下这个东汉名士。不久之后,陈元方就去世了。
  在《后汉书》中,对陈寔父子有很高的评级。范晔认为,在东汉中期以来,由于宦官专权,打压士大夫,于是一些士人经常标榜清高,不和宦官为伍。如果有人胆敢和宦官结交,或者表示热衷官场,必然会被整个士林嘲笑。于是,政治愈发黑暗,朝政日益混乱。可唯独陈寔能够主动和宦官张让等人结交,但是却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名位。《后汉书》云:“唯陈先生进退之节,必可度也。”陈寔无论是进还是退,无论入朝为官还是隐居乡间,都有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甚至是结交宦官,都能够秉持原则。于是才获得天下人共同的尊重。这是陈寔最大的贡献。而陈元方、陈季方兄弟,“二方承则”,继承了其父的风范,继续做着以德行感化世人的事情,应当受到表彰。应该说,范晔的这个评价,比较时尚,完全没有古代史家的迂腐气息。不过对于道德感化的作用,我还是很怀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