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叶之秋_段钱龙
叶之秋_段钱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900
  • 关注人气:6,9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士毛义以孝求官可耻吗

(2012-04-16 16:02:48)
标签:

管中窥史

秋雨轩读书

文化

分类: 管中窥史波诡云谲论秦汉

                          毛义:打着孝顺的旗号求官可耻吗?
                                                              叶之秋


  在中国各个朝代中,汉朝最讲究孝道。原因很多,关键原因是朝廷官员的选拔制度。
  无论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还是在之后,孝道都是朝廷大力宣扬的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到了东汉时期,更是明确把察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查什么又举什么呢?考察士人的言行,然后向朝廷推荐两个方面的人才。一个是秀才,一个是孝廉。秀才主要是对于儒家的经典有一定造诣者。在东汉中后期,以秀才出仕的人很少。一个是因为风气使然,大家都过于看重孝道。另一个原因,恐怕就是秀才需要博学,并且调查可以比较简单直接的看到结果。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也当上秀才,实在是说不过去。而孝廉就不一样了,主要就是对父母的孝顺。可是孝顺父母就能当官的话,那么,没有什么才学,没有什么能力的也都可以参与选拔。简单来说,孝廉的考察门槛比较低。这可能是东汉中后期孝廉盛行,而秀才式微的一个原因。
  于是,关于孝顺,在汉代的民间和官场就留下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故事,有的让人吃惊,有的让人赞叹,有的让人疑惑,有的让人愤慨。形形色色的孝,形形色色的人。
  
  在《后汉书》中关于孝子的记述很多,比较有名的像赵咨,强盗来家里抢劫,赵咨为了不打扰生病的八十老母,主动请盗贼吃饭,并且表示,除了给老娘留下一点衣服和口粮之外,其他的妻子儿女钱财物品,盗贼随便挑,自己绝不阻拦。搞的盗贼一愣一愣的。后来盗贼不敢下手,觉得赵咨好的过头,转身撒腿就跑,可是赵咨却拿着钱财追赶出去。遥想赵咨边追边喊:“盗贼兄,给你钱……”。在传记中对赵咨的评价是很高的,世人也很敬仰赵咨。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许多观念也跟着变化。如果现代有这么一个人,对盗贼如是做,估计大家就只会笑话赵咨傻帽了,而女性朋友们也必然高喊口号,呼吁赵咨的老婆一脚把没有良心的老公给踹掉。
  可是,汉朝确实就是那样一个朝代,父母如天地,妻子儿女不过如衣服物品,对妻儿看得越淡,越显得有德行。于是像高官京兆尹张敞,给老婆画了个眉毛,补了个妆,也会被中央纪检部门狠批——实在太丢士大夫的脸了。
  在东汉初年,在庐江地区有一个毛义,年少有节,名气很大。毛义家里很穷,可是对母亲很孝顺,什么好吃的都仅着父母——这里又出现一个悖论了。如果说儿子忍饥挨饿把口粮节省下来给父母,儿子那成了孝子不假;可是,父母忍心吃下儿子的口粮,父母不是禽兽不如吗?可惜,历代的道学家们不是看不到,就是故意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个问题。
  有一个南阳人,名叫张奉,是毛义的粉丝,早就听说毛义的大名了,积攒了许多钱粮,风尘仆仆的从南阳走了几个月赶到庐江,到毛义家拜侯毛义。毛义请张奉到客厅落座。此时,庐江郡太守的任命书来到,朝廷认为毛义有孝行,任命毛义担任某某县令。毛义接过任命书,得意洋洋的走进客厅。张奉一看,心中大怒,没想到自己仰慕的孝顺明星竟然是个官迷,是个为了求官,而假装孝顺的伪君子。张奉当时就拍屁股走人,毛义百般挽留,张奉坚决不干。在毛义这种伪君子家里多呆一会,那都是一种耻辱。
  毛义不知道张奉为何生气,反正两个人关系也平平,分手也就分手了。之后,毛义出山为官,等到母亲死了,又辞官回家服丧。朝廷三公多次征召,毛义又几次担任县令。无论是毛义出山,还是毛义回家,那都有礼有节。后来朝廷征召毛义为“贤良”,毛义却拒绝前往。
  张奉自从离开毛义家之后,对毛义有了看法,也就特别关注毛义,看到十多年来毛义的种种行为,张奉当初的气愤渐渐消散了。张奉感叹:“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当初毛义得到官职为什么很高兴呢?是因为要赡养父母,让父母高兴啊;而现在父母去世之后,朝廷征召也不出仕,足可以证明毛义并非一个贪恋名利权位的人。对一个贤人的了解,实在是很难啊。
  张奉的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不但是贤人不可测,我们对许多人物的判断,都很难有完全正确的结论。就比如对毛义,毛义到底是真孝顺还是假孝顺呢?在史传当中只是记载了毛义孝顺,却没有记载毛义孝顺的细节。我们可以猜测张奉为什么会生气。因为当时社会上许多人为了出名,为了成为一个“孝子”,用尽手段。因为孝顺就可以当官,自然假孝子横行。张奉觉得当初的毛义也是如此。
  其实,毛义得到任命书之后,面露喜色和孝顺没有一点矛盾,以前怎么孝顺,后来还可以怎么孝顺。不能因为想要当官而否定人家是一个孝子,从概念上讲,为官和孝顺根本就是两回事,不冲突。当然,史书中还记载了张奉生气的原因,“奉者,志尚士也”,原来张奉是一个轻视功名,看重个人品行的君子。千百年来,人们对一个官员的评价标准和对一个士(君子)的标准有不同。我们现在说,一个官员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那就是好官。在古代呢,能够以德行教化治理百姓,虽然谈不上给百姓富裕,但是能够保持安定,不骚扰百姓,那也就算是好官。也就是说,现代评价官员,多看重能,而古代评价官员多看重德。至于对于士,能够出将入相,报效国家,让人敬仰;但是一生布衣,隐居山林,志趣高洁,也是士林楷模。
  但是,历代真正能够做到孝顺,做到志趣高洁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还是打着各种旗号,谋求名利之实的伪君子。当然,如果一个人能够一辈子作伪,假孝子做一辈子,那也就是真孝子了。可让人遗憾的是,朝廷的审核制度也好,民间的舆论也好,更多的还是讲究实际。一个人贫穷但是孝顺,远不如一个人富裕但是忤逆让人羡慕。世道延续至今,就更是笑贫不笑娼了。你现在要讲什么清高节义,非让人以为是脑残不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