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叶之秋_段钱龙
叶之秋_段钱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900
  • 关注人气:6,9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俗之间谈润笔

(2012-04-13 08:09:56)
标签:

秋雨轩读书

润笔

宋人轶事

文化

分类: 管中窥史雄视百代品唐宋

  
                               雅俗之间谈润笔
  
  最近几位朋友都在谈论稿费的问题,不才也深有感触。对本朝时政,不敢妄议,且在故纸堆中找寻二三故事,博诸位同道一笑。
  古代文人码字也有稿酬,只不过古人习惯习惯称呼为“润笔”。润笔和稿酬本质一样,可情趣不同。润笔更加雅致,其中有着买方对文人的尊敬。知道文人不爱谈钱,于是送些礼物润润干枯的笔,自然就能够文思泉涌,下笔千言了。至于稿酬,就显得世俗了,写稿之后的报酬,明显有着交易色彩。至于稿费,就更加市侩了,稿酬还强调二者之间的对等关系,我写字,你付钱,一来一往是酬劳;而稿费,就是纯粹写稿之后的费用了。
  文字游戏就玩到这里。还是说故事吧。
  古人码字有润笔,由来已久,并且曾经由官方发布一号文件予以确立。“内外制,凡草制除官,自给谏、待制以上,皆有润笔物。太宗时立润笔钱数,降诏刻石于舍人院。”宋太宗比较看重文化,也很重视文人的物质待遇。当时的皇帝有自己的私人写作班子,包括内制外制两种,像我们常说的翰林学士、给谏、翰林侍制等等都是其中一份子。给皇帝码字,自然是帝国的顶级文人,待遇不能低了。于是皇帝亲自下令,只要是起草圣旨,那就有润笔。
  那么,这个润笔费谁出呢?宋太宗的圣旨中没有明说。也就是说,皇帝老子给了秘书们一项优惠政策,可是空有文件,不给拨款。于是,实际的执行就变成,起草任命宰相的诏书,就找宰相要钱,起草任命知州的诏书,就找那位知州要钱。
  当初,有位叫做杨亿的翰林学士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大家都很喜欢他的文字,甚至愿意故意晚几天得到正式任命,只为了得到杨亿秘书起草的圣旨,可以说是秘书圈子中的第一号红人。杨亿的润笔自然价码就很高了,生活也很富足。有一次,杨亿写任命寇准为宰相的诏书,其中有如此四句:“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怀照物之明,而能包容。”寇准看了之后非常开心,得到官方如此高的评价,实在太有面子了。于是寇准在规定要给的润笔之外,单独又封了一百两银子作为红包答谢杨亿。
  可是,像杨亿这样的顶级文人只是少数,像寇准这样有钱且又舍得的权贵也是少数,多数文人在面对润笔的时候还是比较尴尬的。文人自古不谈钱嘛,谈钱太世俗,太没品了。可是,名流需要装点风雅,需要钱;寒儒需要养家糊口,也需要钱。于是,面对润笔,面对银子,文人们多半推半就、欲说还休。难怪老百姓说文人太迂腐,死要面子活受罪。
  当然,任何朝代的纯文学创作都是要喝西北风的。就像杜甫,名气够大吧,可一样举家食粥,有时候还得上门乞讨甚至喝西北风。要想赚钱,除了像杨亿之流写官样文章赚点官员的钱财之外,就只能写一些墓志铭发点死人财了。写墓志铭,就犹如现在给那些官员企业家写报告文学,软文创作在任何时代都是发家致富的终南捷径。
  可是,同样是写墓志铭,不同的人,待遇是不同的。
  如果你是名人,比如说作协主席文联主席之流,像宋代的欧阳修,自然可以大谈特谈文人的清高,表示对官方润笔政策非常满意,全力支持。欧阳修名满天下,来拜托他写软文的人很多。并且欧阳修写软文的名声在外,出了名的会掩盖真相,阿谀奉承。当初宋仁宗朝的财政部长程琳曾经呈上《武后临朝图》,表态支持皇太后刘娥学习武则天,改朝换代。这件事情是程琳一生的污点,很多人因此把程琳当成佞臣。可是,欧阳修收了程琳的儿子五千两(150万人民币!)银子,结果在墓志铭中一句没提程琳的这件丑事。因此,程琳的丑事就被欧阳修给遮掩去了,直到后来编修《宋史》,翻查时人的笔记,才挖掘出了这段往事。
  原来,欧阳修收了钱,也做过许多歪曲事实,隐瞒真相的丑事。
  名流欧阳修有钱了,渐渐的对普通的润笔已经看不上眼了。要想买到一篇欧阳修的软文,还必须摸清欧阳修的脾气,懂得欧阳修的喜好。像宋朝宰相王旦去世了,他儿子希望欧阳修来给父亲大人写墓志铭,好让父亲的丰功伟业流传后世。当时王仲仪给欧阳修送来了金子打造的餐具十套,价值上千两白银(约合人民币30万)。可是欧阳修看了,竟然拒绝,为什么呢?欧阳修说:“正欠捧者耳。”我家里金银餐具根本不缺,缺的是捧着餐具的美女啊。王仲仪听了立刻让人到京城用千两白银买了两位绝色美女,加上十套金制(公60万!)餐具一起送给欧阳修。欧阳修看了,很开心,笑了,接受了。可没过几天,欧阳修却命人把两位美女退回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欧阳修的老婆是个超级悍妇,欧阳修本人是怕老婆的楷模,于是只好忍痛割爱,放弃美女了。
  可是,名流作家欧阳修可以挑肥拣瘦,普通文人就比较惨了。
  有一位县市级别的文人孙仲益在当地小有名气,为别人写墓志铭多少也赚了一些,比起那些一心写作纯文学的家伙,日子过得舒心很多。可是,文人再富有,文人再牛气,在官员面前,那还是弱势群体。有一为曾经担任主簿(县办公室主任)的小官,父亲死了,希望孙仲益来给自己父亲美言几句,派人找到孙仲益,告诉他:“文成,缣帛良粟各当以千濡毫也。”只要文章写好了,那们我送给你一千匹丝绸、一千石粮食做润笔。孙仲益听了很开心,这可是自己卖文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买卖了。孙仲益费尽心思,用尽了好词写了一篇辞章灿烂的优秀墓志铭,自己亲自给主簿送去。结果主簿收了文章,却拒绝付润笔。孙仲益无奈,多次找人去谈判,索要当初商定的费用。主簿派人传话,文人怎能如此俗气!孙仲益气的没法子,只能求县令老爷出面。县令老爷为了维护县里工作的稳定,提出主簿意思意思,一毛不拔总是不对的。结果一千两上好丝绸一千石粮食变成了一些普通纸笔、茶叶。孙仲益不服,再次上告,结果却无人受理,反倒让许多官老爷嘲笑,文人掉到钱眼中,丑态百出啊。

本文首发于中财论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