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考生考试喝墨汁解渴?
现在我们经常会用“肚子里有墨水”,来说一个人有知识,有水平。不过,真的有人喝墨水吗?有,在古代,还真的有人喝墨水。
在宋人笔记《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设位
供张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至试学究,则悉彻帐幕毡席之类,亦无茶汤,渴则饮
砚水,人人皆黔其吻。非故欲困之,乃防毡幕及供应人私传所试经义。盖尝有败者,
故事为之防。欧文忠有诗:“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以为礼数重轻如此,其 实自有谓也。
原来,在唐宋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种类很多,并非是所有人考中了都是进士。选拔进士,只是科举考试里面的一个门类,叫做“进士科”。唐宋科举一般每年都会考一次,但是选拔的人数很少。一般来说,不过是一二十人,多的时候也不过三十人。有的时候干脆一个都不取。因此,考中进士非常难得,就算是诗圣杜甫,参加科举多次,也没有考中进士。
而朝廷对待进士科的考生,待遇也很不错。在进行进士科考试的时候,主考官和考生们要举行对拜仪式,对考生很是尊重。朝廷不但是在礼仪上重视进士科,在物资上也是如此。参加进士科的考生,每个人的座位都有许多物品,比如茶水。在考试的时候,根本不用担心口渴,连有蚊虫叮咬,朝廷也考虑到了,送上了帷幔。
可是,在“明经科”考试的时候,待遇就大大降低了。考生的作为上没有帷幔,没有坐具,连最基本的茶水都没有了。那么,万一口渴怎么办呢?“渴则饮
砚水”,渴了就喝砚台里的墨汁,于是许多考生嘴巴都是黑漆漆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对待呢?
原来,也并非是朝廷有意刁难明经科的考生,其实是因为进士科和明经科考察的内容有许多不同。进士科在唐宋时期考察的多为策论,需要考生对一些治国方略,提出自己的见解,自主创新的要求比较高。而明经科主要是考察对于儒家经典的了解,默写解读的内容很多。于是,朝廷就撤去了考生的坐具和帷幔,以免考生在其中夹带私藏。至于不喝茶水,是为了防止明经科考生和送递茶水的差役互相勾结,传递答案。
据说在最开始,明经科的待遇也和进士科一样,可是连续发生考生舞弊夹带的现象,于是有关部门只能做出了这样的调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