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赠刘景文》隐藏着怎样的冤案?

(2012-02-19 15:04:15)
标签:

管中窥宋

秋雨轩读书

苏轼

赠刘景文

文化

分类: 管中窥史雄视百代品唐宋
  
  
                     苏轼《赠刘景文》隐藏着怎样的冤案?
  
  东坡先生《赠刘景文》一诗传扬甚广,从艺术上亦可称为上上之作,全诗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古人写秋景,大都弥漫着悲秋的气息,可是此诗却一反常态,显出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而荷花和菊花,历来也是诗人笔下的美丽景物,出水芙蓉,明艳动人,菊花淡淡,更有几许雅致。可是东坡先生此诗写的却是枯荷残菊,下笔完全不同。不过,荷花已然凋零,荷叶已然落尽,在这个秋末冬初的寒风萧瑟的季节,菊花依然傲立风中。秋末冬初虽然凄冷,却也有着橙黄橘绿,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
  苏轼此诗既是对刘景文的赞许,也是对自己的勉力,希望彼此都能够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懈努力,即便是在环境凄冷时,在被贬不得志时,也不能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对于大多数的诗歌,礼节到了这种程度,基本上也就可以放在一边了。可是,对于这首诗歌来说,还远远不够,在这首诗歌中,刘景文并非是一个经历简单的背景人物,在他的身上,可以说一度背负着天大的冤案。而要理解苏轼的这首诗歌,一定要深挖刘景文的生平,才能够确实理解。
  这首诗歌写于1090年,宋哲宗在位,苏轼当时担任杭州太守,对于苏轼来说,算是他坎坷人生中一段比较平静的日子。而刘景文呢,当时担任两浙兵马都监,两人彼此欣赏,过从甚密。刘景文很有才华,深有抱负,可是当时已经五十八岁,依然不得重用。苏轼多次赞许刘景文为“无双国士”,对刘景文很是尊敬,并且曾向朝廷大力保举刘景文,并写下此诗勉励之。
  如果说,苏轼一生不得重用,原因在于苏轼过于一根筋(也可以说有原则),于是连续遭到朝中新党和旧党的排挤。那么,刘景文为何多年来一直受到朝廷的冷落呢?
  这就要详细了解刘景文的身世了。
  刘景文自身的履历非常简单,早年做过饶州酒监这样的不入流的小官,后来熬了一辈子,终于当上兵马都监。如果是一个出身寒门的平凡人物,官至兵马都监,也算是不错,可是刘景文却出身名门,其父刘平曾经担任宋仁宗朝太尉。这样来看,刘景文一辈子就过得比较压抑了。
  既然父亲曾经是朝廷重臣,为什么刘景文没有沾到父亲的光,反而惹上一身骚呢?
  因为朝廷一度认定其父刘平曾经战败投降西夏。
  事情大致如下:
  康定元年(1040)年,宋仁宗在位,当时西夏日渐强大,在其首领元昊的率领下,和宋朝多次交战,其中重要的一战是三川口之战。当时,朝廷派太尉刘平统帅大军奉命增援延州。当时,将领郭遵建议先侦查,然后缓慢推进。而刘平认为,时间紧急,不容拖延,万一前线溃败,就大势已去。于是,刘平率领大军昼夜兼程,赶赴前线。可是在三川口地区遭遇西夏军队偷袭,不过刘平快速应对,双方苦战多日,死伤惨重。当时,刘平倍道兼程,走在最先,黄德和等人大军在后。刘平为保存势力,寻找有利地势,稍稍退却,然后派遣其子刘宜孙向另一路大军将领黄德和求援。只要黄德和等人前来增援,那就很有机会突破西夏包围,反而会重创西夏军队。可是,黄德和畏惧元昊的强大,军队故意拖延不进。刘平得知消息,就派使者申斥黄德和:“当勒兵还,并力拒贼,奈何先引去!”现在正是应该合力拒敌的大好时机,为什么要带着军队先逃走呢?黄德和看到刘平已经知道自己退兵的消息,认为就算是自己前进和刘平合力进攻西夏,事成之后,刘平也必然把自己擅自退兵的消息告诉朝廷,自己依然会受到惩罚,于是干脆就退往甘泉地区,远远离开战场。于是,刘平军队独立对抗西夏大军,死战多日,最终战败。刘平被俘虏。
  黄德和为了掩盖自己擅自撤兵的事情,就向朝廷禀告,说刘平率领大军投降西夏,自己力战不敌,只好退兵。朝廷闻之,立刻派人抓捕刘平在京家属。一旦反叛事情坐实,等待刘平家属的必然是死亡。
  可是,历史往往比故事更加传奇。黄德和自以为计划天衣无缝,可没想到两个小兵的出现戳穿了他的谎言。有两个参加了三川口之战,然后被俘虏到金明寨的士兵,逃出牢笼,逃回到宋营,向上级禀告了三川口之战的真实情况。
  当时,宋朝名臣文彦博正在河中府任职,得知消息之后,派遣心腹到前线调查。调查之后发现果然是黄德和擅自退兵,导致合围失败。刘平力战而死,不但不是叛徒,而是大宋的忠臣!消息传到京城,仁宗大怒,下令将黄德和在前线枭首示众。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刘平已经死去,于是追赠刘平为朔方节度使,子孙在朝为官的都可以得到褒奖升迁。
  如果事情仅仅是如此,那么刘景文虽然死了老爸,但也会很幸福。
  可惜,天不从人愿。时隔不久,朝廷在西夏的探子打探到刘平竟然没死,而且在西夏已经做官生子。宋朝君臣刚刚褒奖刘平,这个消息无意是给了大家脸上一个大大的耳光。刘景文不信,宋仁宗也不愿意相信。但是对刘平的后人,朝廷公卿,已经谁也不愿意搭理。
  在宋朝和西夏议和之后,和刘平并肩作战也被俘虏的副元帅石元孙被西夏人放还。作为当事人的石元孙告诉仁宗皇帝,当时刘平确实没死。在西夏多年之后,刘平病死西夏,于是没有回来。
  既然刘平没有战死殉国,就算是被俘之后,没有投降,没有在敌国生子,那也是有辱大宋朝廷的丑事。就像是一个女的,遭遇侮辱的之前,就自尽身亡,那就是众人敬仰的烈女,可以向朝廷申请贞节牌坊。如果是被侮辱之后在死掉,那就算是女人再委屈,再无奈,朝廷也不会有任何嘉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