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国策札记】卫君为何割地送礼赎奴隶?

(2012-01-15 13:34:57)
标签:

秋雨轩读书

先秦

卫嗣君

文化

分类: 管中窥史波诡云谲论秦汉

               【战国策札记】卫君为何割地送礼赎奴隶?


  在《战国策·宋卫策》中记载了一件很奇怪的事。
  卫国有一个国君叫做卫嗣君,在他执政的时候,有一个奴隶逃跑到了魏国。卫嗣君提出,愿意用一百金来换回那个奴隶,可是魏国不肯。于是卫嗣君就准备用左氏的一块土地来换回那个奴隶。卫国的官员就劝卫嗣君:“用一百金加上左氏的土地,来换回一个卑微的奴隶,这不是太不划算了吗?”
  可是,卫嗣君说:“治无小,乱无大,教化喻于民,三百之城,足以为治;民无廉耻,虽有十左氏,将何以用之。”
  卫嗣君认为,一个小国未必就安定,一个大国未必就混乱。只要臣子能够接受教化,就算是只有三百家的城池也可以治理得很好。反之,如果百姓不讲廉耻,即使有十个左氏之地,那又有什么用呢?
  卫嗣君这句话说得堂堂正正,在历史上流传很广。历代都把卫嗣君的这番话,当成是一个国家,一个领导,必须尊重法治的代表。只要有人触犯了法律,就算是一个卑贱的奴隶,宁可花重大的代价也要让他接受法律的惩罚,使得国家的奖惩制度得到体现。
  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看未必。
  首先,我们看看卫嗣君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历史上的卫嗣君是卫国的第41代国君,在位40来年,国家日渐衰弱,国政混乱,上下猜忌。卫国本为侯国,在春秋时期,还算的上是一个二流中上的国家,可是到了卫嗣君手上,却只剩下濮阳一块地方。于是,卫嗣君不得不自贬称君。
  卫嗣君并非是一个注重国法,公平公正的君主,恰恰相反,卫嗣君经常搞特务统治,玩弄手段,用权术来统治臣民,使得官员百姓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在《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惠嗣公使人伪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合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客过而予汝金,因谴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在战国时期的卫国,经过关口的时候,要交纳税金。卫嗣君想要考察守关的官员是不是会贪污受贿,就特意让一个人去试探。那个人过关的时候,手续不齐全,守关的官员就拦住那个人,百般刁难。然后那个人悄悄塞了点钱给守关的人,结果自然就放人过关了。后来,卫嗣君就把守关的官员叫过来,说,某天有一个人什么什么样子,过关的时候给了你钱,你就让人家过关了。有没有这回事?搞得守关的人非常害怕,以为卫嗣君无所不知,于是朝臣都奉若神明。
  既然卫嗣君不是什么讲究信义的人,那么卫嗣君在对待奴隶的问题上那么较真,就非常值得怀疑了。
  首先,那个奴隶到底犯了什么罪呢?在各种史书当中都无法考证。但是,在卫嗣君大发议论的时候,提到一句话“民无廉耻”,莫非,奴隶是犯了什么没有廉耻的事情吗?那么,我们发挥联想,究竟是什么没有廉耻的事情,让卫嗣君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抓到奴隶呢?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那个奴隶让卫嗣君戴绿帽子了。
  于是,事情就很好理解了。卫国一个奴隶和卫嗣君的某个妃子有奸情,事情败露之后仓皇逃命,逃到了魏国.。(奴隶或者在魏国有熟人?)卫嗣君提出用百金做交换,魏国国君竟然不同意。为什么?必然是那个奴隶对魏国国君还有用处,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奴隶。然后当卫嗣君提出再给左氏之地交换时,魏国国君终于放回奴隶了。
  放回奴隶的时候,魏国国君说了一句话,耐人寻味。魏王说:“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一个国君坚持要惩罚一个人,如果我们不顺从的话,这是很不吉利的事情啊。魏王看卫嗣君一副火急火燎的样子,再不交人的话,搞不好卫嗣君要派出刺客,甚至是发动战争了。虽然魏国一点不惧怕卫国,不过还是要注意一些国际影响。没有必要因为一个奴隶而让魏王背负骂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