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管中窥史文史随笔孔子 |
分类: 管中窥史波诡云谲论秦汉 |
昨晚上晚自习,一位学生拿了一段短文来让我翻译,我看了一下,挺有意思的,如下: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尓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已之德美矣。
事情是这样的,子路担任蒲地的领导,汛期将至,子路率领百姓去修水沟,筑堤坝。子路看到老百姓都太辛苦了,于是命人给每位一碗饭一碗水。孔子听说了,赶紧让子贡去阻止子路,让子路不要这么做。子路想不通,就跑来问老师,是不是糊涂了。子路说:“我是因为暴雨将来了,我担心有水灾,于是我率领百姓修理沟渠。看到有的人太累太饿了,于是我就给他们粮食和水。老师您让我别这么做,不是阻止我做善事吗?你说别的我可以听,你让我别做善事,我可以不听!”孔子叹了口气说:“你啊你,你看到百姓饥饿,为什么不禀报君王,打开国家的粮仓来救济百姓呢?为什么私下里拿出自己的粮食送给百姓?你这不是告诉老百姓,国君对他们没有恩惠,而让百姓感谢你的美德吗?你啊,赶紧停止或许还罢了,不然你一定会被君王治罪的!”
这个故事恰好之前我有印象,就简单的告诉了学生。学生都觉得很难接受,为什么子路做善事,却被孔子斥责呢?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性格自爽,就算是孔子发话了,只要子路认为不对,他也敢顶着不办。子路坚信,只要按照“仁”的标准关爱人,照顾人,又有什么错呢?如果单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看,子路做的也可以说没错,社会上如果多一些像子路一样的心怀善意的善人,那这个社会确实会太平很多。
孔子的批评,乍一看没有道理,仔细一品味却包含深意。孔子的立足点明显高出子路远矣。子路只是从一个人,一个普通人应该心存善念的角度看待老百姓困苦的问题,可是孔子确实从一个执政者,一个国家的领路人的角度看待百姓困苦的问题。
一个真正的臣子,一个真正的官员,不但要心怀百姓,还要心怀国家,心怀国君。如果以自己的名义做善事,那么百姓就会感谢子路而痛恨君王,一旦这些议论传到君王耳中,或者由反对派不怀好意的报告给君王,那君王也必然会起疑心。
在《三国志·荀攸传》曾经记载这样一段文字“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荀攸这个人很厉害,他自从追随曹操,建立了许多功劳,但是除了曹操和钟繇,外人根本不知道,荀攸自己更是从来不和别人说。为什么?曹操多次在众人面前称赞荀攸:“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荀攸这个人,从来不标榜自己的功劳,从来不炫耀自己的好处,他的智慧也许有人可以比得上,但是他的糊涂,却是谁也比不上的!
荀攸也好,孔子也好,他们都是懂得什么才是政治,什么才是权力的高人。虽然说时代变迁,但是身处官场,如果下属处处锋芒毕露,不是一样会引起领导,尤其是直接领导的厌恶吗?学会把功劳,把群众的赞美归之于领导,也是办公室生存的艺术。
当然,如果仅仅是把孔子的语言理解成混迹官场、职场的心得体会,那就看小了孔子了。
在《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孔子的另外一个故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当时的鲁国有一个非常不错的制度,如果鲁国人在别的国家沦为奴隶,那么有人把你赎买出来后,可以到鲁国的国库中领取赔偿金。当时子贡也在外面赎买了一些奴隶回来,可是却没有要官府给的赔偿金。子贡自认为这样做很好,自己不差钱啊,做善事举手之劳。可是孔子却把他叫来,狠狠的训斥他!孔子说,子贡你啊,错得太厉害啦。圣人的一些措施方法不仅仅是适合于自己,更是适合所有的百姓。你是有钱没错,可是还有很多没钱的人。大家看到国人在外受难,出手相救,既可以获得做善事的好名声,回国后又可以领回自己的钱,没有经济损失。可是你这么一做,大家都不好意思领赔偿金了,那以后谁还会去赎买奴隶呢?
子贡和子路一样,只看到自己行为善的一面,孔子却从广大民众的角度,敏锐的发现了子贡行为的不良后果。一个人做善事是好事,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像子贡一样衣食无忧,在自己吃饭都有问题的情况下,有多少人还能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呢?
就如同我们看到路边有一个穷人,快要饿死了,如果是捐一分钱的话,人人都会去做;如果捐一块钱的话,大部分人都会去做;捐十块钱就要考虑下;捐一百块就太少了;你如果捐一千块,人家就会说你上当啦。
可是鲁国的制度很好,既可以让民众心存善念,但是又让民众不必承受经济的压力。
而之前故事中的子路也只是想到自己个人的善行,而忽视了其他官员,或者其他百姓所能承受的极限。有时候心存善念,未必能做好善事;有时候看似无情,其中却包含了对百姓最大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