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聊斋谈教育·选拔人才什么标准最重要
《聊斋》开篇就是《考城隍》,考试,不但是阳间流行,在阴间也无法逃避。我们现在也如此,在学校要考试,毕业了找工作要考试,升职加薪要考试,换工作拿职称要考试,考试几乎就成了生活中的常态。考试的主要目的是选拔,留下一些人,删除一些人,那么,在这去留之间,标准是什么?
不同时期考试选才的标准各有不同。唐代流行诗词,以诗歌取士是重要标准;宋代文人主政,策论风行,连苏轼都会写兵书战策;明清时期讲八股,熟读四书五经最重要。不过,蒲松龄对选拔人才的标准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在宋生来到阴间参加考试,考题是“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宋生一会写完文章,其中有“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句子,让几位考官赞赏不已。
蒲松龄对聊斋的写作,寄予深意,是把它比成司马迁写史传,希望能够警醒世人。开篇就写考试,选拔人才首重人心。有心做善事,就算很好也不进行奖赏,无心;无心做下了坏事,就算是很坏也不进行惩罚。历代统治者选拔人才都有自己的标准,但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儒林外史》中,就借小说人物感慨,就算是博学多才的孔圣人复出,在明朝要想出仕,也必须精通四书五经,学会写作八股。而蒲松龄却超越了客观的标准,定位为人心。只要你有善心,即使为恶也会被原谅。文中还录了宋生的一句诗“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同样是强调有无皆随心。就算身在冬日,只要有花有酒,春天就永远存在;就算是无烛无灯,但只要心中有明月,黑夜即白天。
不过这有心无心还是很玄妙,用通俗的话来讲,蒲松龄认为选拔人才要看重德行。有德心自然可以存善念,有德行自然可以做善事。
这个观念在新中国也流行了一段时间,可是最近却被简化了,丢掉了。
在八九十年代,学校里流行评选“三好学生”,即“品德好,智力好,身体好”,德语、智育、体育三者中德育是放在第一位的。可是在现在,校园里评优几乎处处看成绩,成绩好自然就是“三好学生”,三好简化成一好。在小学或许还会有人主动扶老奶奶过马路,遇上孕妇主动让座,可是到了初中,到了高中,这么做就要受到同学的嘲笑了。做什么事情都和成人社会一样,要看看有没有“钱途”,有没有好处。至于体育就跟少有人重视,一些高中,校方甚至明确规定,不允许学生报体育院校,因为体育生经常不参加早读,迟到早退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于是,只剩下智育成为评判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只是,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残次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看现在流行的科幻小说,其中一个热门题材是就某某无良科学家发明了什么尖端的生化武器,搞的世界末日。前些年的马加爵,最近的药家鑫,不都是只看重智育的反面教材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