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设定是《赵氏孤儿》的致命伤
——《赵氏孤儿》评论之一
《赵氏孤儿》这部电影播出前后对比鲜明。很多观众对葛优的表演称赞不已,但对于电影本身,却颇多指责。个人以为,人物的设定,是电影《赵氏孤儿》的致命伤。
在人物设定上,电影犯了两个错误。
一、将神圣平凡化。作为《赵氏孤儿》故事中历来的主角——程婴,在千百年来,早就定型成为忠臣义士的化身,而在电影中,却变身成为只为满足个人复仇欲望的变态。其中的落差何其大也。电影首先讲述的是程婴为何帮助赵家,为何开始抚养孤儿。本来是出于忠义的程婴,却变成无可奈何的选择。电影更多的突出小人物的小算盘,小情怀。程婴是一位好人,平凡的好人,而绝非什么忍辱负重的义士。程婴多次有机会杀死屠岸贾,却始终不杀,只为在多年之后,由赵氏孤儿告诉屠岸贾自己是谁,他是谁,并将其杀死,足可见其心理扭曲。
二、将奸佞英雄化。作为《赵氏孤儿》故事历来的大反派——屠岸贾,在千百年来,早就定型成为欺骗君王,残杀忠良的奸臣小人的化身,而在电影中,却变身成为顾念百姓,顾惜亲情的英雄。屠岸贾有多次机会可以杀死赵氏孤儿,但却没有杀。在当初寻找孤儿的时候,既然已经杀死赵氏满门,完全可以杀死两位疑似孤儿。在之后知道孤儿身份,引诱其进去埋伏,听见叫“义父”声音,竟然不忍,一支回救。这是残杀赵氏满门的魔王吗?
当然,人物形象的设定,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变化吗?当然可以。“六经皆我注脚”,经典尚可为我所用,何况古来一故事。细数历代作家对于《赵氏孤儿》故事的改变,都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改变。最有名最成功的改变,当属元代杂剧纪君祥版的《赵氏孤儿》,内容叙述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20年后,孤儿长成,程绘图历教史实,终报前仇。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杂剧把故事背景由晋景公改为晋灵公。把孤儿宫中藏改为宫外抚养。把孤儿深山长大改为仇人屠岸贾收为义子在屠府长大后杀屠报仇。把被请封的韩厥改为放孤后自杀。把赵盾门课公孙杵臼,程婴改为老宰辅和草泽医生。
作为古代的一部杂剧,元杂剧版《赵氏孤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但在当时,而且在后世,甚至在欧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国维都说,:“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也。”那么杂剧何以成功?个人以为,其一是主题上符合时代潮流,忠臣义士历来是传统文化中歌颂的对象。其二是剧情冲突强烈,作为一部戏剧,矛盾冲突越强烈,越有吸引力。而在剧中,作为邪恶的化身的屠岸贾,为斩草除根,竟然杀死全国半岁以下婴儿,这使得程婴的抚养孤儿,是孤儿的最终复仇,都成为正义的呼唤,成为观众的渴求。
而作为2010年的电影《赵氏孤儿》,有史实的些许痕迹,有杂剧的一些影子,但更多受到近几年来思潮的影响。中国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就有很多的文艺作品把神圣平凡化,最有代表性的词汇是“走下神坛的XXX”。一二十年来,翻案文章,新解人物层出不穷,确实有其可取之处。但平凡化不等于丑化,改编不等于信口雌黄,随意编造。近年来一些名著改编影视作品,多受评判,就可说明。当然也有一些改的不错的,比如《集结号》。电影中对英雄的结构和对小人物的同情都让人可以接受,甚至会引发更多的对与生存与荣誉,个人与国家的一些思考。但很遗憾,电影版《赵氏孤儿》的改编并不成功。
什么电影受民众欢迎?首先是要能吸引观众。吸引观众有几种因素,比如著名导演,著名演员等等,这个中国电影界还算有那么几位。但更重要的是精湛的表演和紧凑的剧情。在电影版中,葛优等人的表演可圈可点,但剧情矛盾,人物设定存在明显的硬伤。爱,让人爱不起来;恨,让人恨不起来。想要拍出人物的复杂性,多面性?想法是好的,可惜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总是这么大啊。
本来,《赵氏孤儿》就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为何复仇,电影说的比较清楚了,可惜这个变化让人难以接受。如果复仇只变成程婴个人的游戏,那怎能赢得观众的认可?这个最基本的矛盾都存在致命伤,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