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欣赏
不知道小菜兄是忽略了我的一些文字,还是春秋笔法,有意为之。
我是一个多疑的人,却又是一个散淡的人,我对很多事情抱有怀疑态度,但对更多的事情,是谨怀欣赏之心的。
从古到今,多数人奔波劳碌无非是为名利二字,究其本源还是利字。是以太史公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太史公是超迈前人的智者,对世人追名逐利并没有过于苛责。先贤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仿佛重利的就是小人。其实,钱谁不爱呢,孔夫子也说,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是合乎道义的富贵还是欢迎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大家都不敢说,一说钱,就有损读书人清高的形象。还是宋儒的流毒太重啊。
很喜欢晚明时期的作品,像三袁、张岱都很喜欢。袁宏道就曾经说,年三十不能让妻儿衣食丰足,而满口空谈大义,枉称男儿。只要不为利所累,为利而蒙蔽自我纯真的心,钱多多益善啊。
是以我工资376的时候我很满足,我依然有闲钱买书,八年之后,很多人发财了,我依旧忙忙碌碌为糊口奔波,可我还是很满足。人生短暂,快乐至上,钱够用就好。
古代有个人叫管宁,关于他有个成语,叫管宁割席,以前很崇拜他,觉得他有正气。说管宁和他的好友华歆在一起劳动,管宁触地锄到一块金子,管宁毫不理会继续锄地,华歆不同了,捡起来仔细研究。又有一次,有位大官从学校前经过,前呼后拥,很气派,管宁目不转睛的看书,华歆却跑出去,追着仔细看。管宁生气了,于是割开席子,并且说:你我志趣不同,从此绝交。现在觉得管宁很有原则,但是却有些孤高。华歆是追逐名利,希望风风光光,这样有错吗?没错。是的,追逐名利不够清高,但是华歆并不是一个名利之徒,在魏国为官之后华歆提出了很多的建议,重视农业反对战争,大力弘扬文教德化,可以说为魏国的稳定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样的名利之徒,是越多越好啊。反观管宁,为老百姓做了什么?华歆曾经提出将自己太尉让给管宁,但管宁拒绝了,一辈子没有当官。这样问题就来了,既然管宁是如此清高,学问如此渊博,为什么不入朝为官,为天下苍生造福,一展自己的才学?
当然,这有些实用主义的嫌疑。社会需要管宁这样的人物,从远古的许由开始,到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汉代把脚放在刘秀肚子上的严子陵,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以至于后来无数的隐士高人,他们没有为社会作出什么实际的贡献,却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更加摇曳多姿,为后人树立了不求闻达,不重名利的风标,是以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赞颂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尽情表露自己对这位先贤的仰慕。
不过,积极入世毕竟更是儒家的传统。这点在孔子身上表现的最突出。
对孔子我敬重有加。孔子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大圣人,但不是说因为孔子是大家说的圣人我就人云亦云。我们看历史,可以站着读,可以躺着读,却不可以跪着读,了解孔子也是。以前的众多儒生对孔子顶礼膜拜,不敢妄议其非,视为神明,孔子更是被历朝统治者尊奉为“大成至圣先师”,即便是帝王也要朝拜孔子。不过那样的孔子不是真正的孔子,孔子应该走下神坛。走下神坛的孔子并不没有影响到在我心中的地位,反而让我更加敬重孔子。以初中课本中几则论语为例。孔子三十而立,成为公认的鲁国最有才学的人,可是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一生好学,活到老,学到老,难得!孔子晚年周游列国,在前往晋国的时候,黄河大水,阻住了孔子前进的路途,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面对滚滚逝水,孔子不由悲叹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在这份悲叹中却又隐含着一如江水,奔腾不息的奋斗拼搏精神,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者能够有如此襟怀,难得!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困于陈蔡,有一天子路气呼呼的来找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老师你叫我们做君子,可是君子为什么也会有窘迫的时候呢。孔子淡然一笑,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够守住窘迫的环境,不改变节操,而小人就会变节了。
这样的孔子,又怎么会让我们疏远,让我们遗弃。
扯得远了。关于管宁还有一个想法,相信管宁的朋友会很少,因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相信华歆的朋友会多些。虽然管宁与华歆绝交,华歆还是把推荐管宁视为自己的第一知己,多次向朝廷管宁。后代的嵇康和山涛也重演历史。山涛做了司马家的官,嵇康与之绝交,可在自己面临杀头之际,却将自己的妻儿后事交托给山涛。两人虽然志趣不同,却堪为知己。
子路也曾经问孔子,有那句话可以用一辈子去做的,孔子说,那就是“恕”吧,对人宽容,站在对方角度多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你的人生才会多一些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