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年谁识纪晓岚

(2008-01-13 11:03:35)
标签:

历史

纪晓岚

刘墉

真相

杂谈

分类: 管中窥史末世繁华叹明清

      百年谁识纪晓岚  

     

    这几年非常流行清宫戏,尤其是有关乾隆的电视剧特别多,讲到乾隆朝,有三个人物是不能绕过的。一个是奸相和珅,一个是清官刘墉,一个则是文采风流的纪晓岚。

    可是剧中人物往往和历史人物相差万里,这其中的演变、缘由如何,我试作简单分析。

    听易中天先生的三国,让我学到了几个新词,所谓形象,有几大类,如文学形象、历史形象、民间形象,三者既有相似之处,却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和珅,文学、民间形象都是一副阿谀奉承的小人形象,当然最近几年,走人性化道路,对和珅内心的苦楚,对和珅的蜕变过程都能够有所表现,但终归还是奸臣,尤其是巨贪,千古第一贪官啊。其实呢,历史上的和珅根本不是简单一个贪官、小人所能概括的,嘉庆帝列举的和珅22大罪状就没有提一个贪字。历史形象往往和文学、民间形象千差万别。

    在电视剧中的纪晓岚首先是清朝第一才子。这个不可否认,纪晓岚的确有才,而且少有神童之称。有这样一个故事:

   
纪晓岚一日在街上与同伴们玩球,正好太守经过,不巧球误扔进太守的官轿。别的孩子早四处逃散,他居然上前拦轿索球。太守见他憨态可掬,于是说:“我有一联,如果你能对上,就把球还你,否则就归我。”纪晓岚同意了。太守出上联:“童子六七人,唯汝狡”。纪晓岚不加思索地答道:“太守二千石,独公……”最后一个字迟迟不说。太守问他“何以不说出末一字?”他回答说:“太守若将球还我,就是‘廉’字;若不还,便是‘贪’了。”太守不禁大笑,自然把球还他了。

   
虽然这个故事不是出自正史,但是从纪晓岚后来与皇帝的应对,以及编纂《四库全书》来看,纪晓岚的确是一位学富五车而又机智过人的才子。象有一年乾隆帝东巡泰山,纪晓岚随驾。至东岳弥高岩前,乾隆帝突然想起《论语》里的“仰之弥高”之句,欣然集成一幅颇难应对的上联: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弥上也。”

    纪晓岚不假思索地念出了下联: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对得自然工巧,无懈可击。

    可是如果简单的认为纪晓岚只是有几分小聪明那就错了。他从本质上讲是一位儒生,而且是一位精通汉学的儒生。对于古代典籍几乎无所不窥,清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三十二曾这样评价《四库提要》:“窃谓自汉以后薄录之书,无论官撰私著,凡卷第之繁富,门类之允当,考证之精审,议论之公平,莫有过于是编。”且当世学者多受到纪晓岚提携,与纪晓岚多有来往,对纪晓岚的学问更是许为当世第一人。

    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细微差别。在民间更多流传的是纪晓岚如何智斗贪官的故事,显示其才智、正气,而历史上、学者的记载上则更多是纪晓岚在学问、德行上如何出色,堪称一代文宗。

    其实就历史来讲,纪晓岚智斗和珅的故事,大都虚构,纪晓岚是有文人操守,的确可能没有党附和珅等权臣,但是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说如何与和珅斗争,或者弹劾和珅什么的。纪晓岚在和珅为相期间,只不过是一个侍郎级别的官职,主要的精力都在编纂《四库全书》上,一直在和珅死之后,在嘉庆朝才升迁为协办大学士。刘墉权位与和珅也是相差很远,根本没有力量与和珅抗衡。真正在乾隆朝与和珅都法的是其他几位军机大臣,如阿桂、王杰、董浩等人。

    那么为什么历史总是和民间流传相差如此遥远?估计还是人民的心理影响所致。千百年来,人们渴望有清官出现,如历史上的包拯,本是一位相对正直的官员,为官也比较清廉,但在民间却化身为日审阳夜审阴的神人,诸如审乌盆、轧美案,即便是人死了冤屈也可以得到解除,即便是朝廷权臣、皇亲国戚也难逃法网,纯粹是老百姓的一厢情愿啊。

    在90年代初,全国热播《宰相刘罗锅》,当时就有学者指出,刘墉一生没有入军机,有怎么能称为宰相?完全是误导观众,乱改历史。但是老百姓却一片欢呼,对这部电视剧赞美有加。

    纪晓岚形象的变化也是如此。和珅本是由于政治原因被嘉庆所杀,却被描画成千古巨贪,那么作为乾隆朝最富文名的纪晓岚和最有民望的刘墉,在对抗和珅的事情上自然责无旁贷。

    当然也不能说对于朝廷中的奸邪势力,纪晓岚和刘墉就全无反应,他们还是较有气节的,没有同流合污刘墉选择的是假作糊涂,圆滑处事;纪晓岚选择的则是埋头学术,不问世事。纪晓岚这所以如此,也是无奈的选择。

    纪晓岚在乾隆33年的时候,由于亲家卢见增,盐茶贪污案受牵连,被发配到新疆,在36年的时候,被召回京城,虽然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但却几乎折尽了纪晓岚一生的锐气。在这段时间中,大儿子纪汝佶病亡,爱妾郭彩符在回京不久后也撒手人寰。在这段日子里,纪晓岚对人生有了更深切的感悟,体会到了君主的无常、官场的险恶与世态的炎凉。一种人生的空幻感与弥漫感伤的情绪时时萦绕于心际。在这期间,他曾为自己的一块砚台赋诗:

      “枯砚无嫌似铁顽,相随曾出玉门关。

        龙沙万里交游少,只尔多情共往还。”

    他还曾为一幅《八仙对弈图》题诗,图上,韩湘子、何仙姑对局,五仙旁观,铁拐李酣然大睡。纪晓岚端详过后,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信笔写道:

    “十八年来阅宦途,此心久似水中凫。

      如何才踏青明路,又看仙人对弈图。

      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

      哪似顽仙痴不省,春风蝴蝶睡乡深。”

    乾隆朝最后的十来年官场越来越黑暗,国家越来越混乱,而老了乾隆帝也不再有青壮年时期的豁达、勤勉,对于负面的建议很难听取,沉醉在自己的所谓“十全武功”之中。纪晓岚与刘墉无奈的都选择了沉默。

    他晚年的内心世界日益封闭。年轻时一度才华横溢、血气方刚的他,至此,日感疲惫,再“无复著书之志,唯时作杂记,聊以消闲”,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所以当《阅微草堂笔记》脱稿时,他不无抱憾地吟咏道:

        “平生心力坐销磨,纸上烟云过眼多。

         拟著书仓今老矣,只应说鬼似东坡。”

    嘉庆十年(1805)二月十四日,一代鸿儒纪晓岚去世,终年82岁。嘉庆帝曾亲自前往祭奠,并追谥文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和谐即是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