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文教学初探之二

(2006-12-01 23:18:41)
分类: 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写春秋
 
三、层递法

 

    高中的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不是一节课可以上完的,而且,上文言文的最大的困难是字词关。字词问题不解决,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花架子。那么怎么来解决字词问题呢?如果只是单纯的按照课本的顺序,逐段翻译,必定使课堂气氛沉闷。对于比较难的文言文,我们可以采取层递法,犹如剥笋,由表及里,由外到内,逐一解决。
 有这样一篇《腾王阁序》的教案,如下:
 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学生自读)
 1、走进腾王阁,走进王勃
 了解本文相关人物知识
 2、掌握基本语言
 认清字形、理解文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重要的实词、虚词。
 二、梳理文脉、指导背诵(教师导读)
 1、把握节奏,从句子结构入手
 了解骈文,四字句,六字句停顿特点,通过节奏来断句、联句
 2、寻找线索,从语句关键词入手
 如“秋日登阁”两段文字
 时维九月……-时令
 潦水尽而寒谭清……特征
 俨骖騑于上路……造访
 ……  ……
 3、把握思路,从文章的结构入手
 全文明显的可以分为“景”“情”两块,从秋之美景,到人之心境。
 4、了解作者心境,从文中引语、对句入手
 文中作者虽然有些感慨人生无常,命运不济,但更多的却是抒发自己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豪情。
 文中引语和对句,多有精彩之句。
 第二课时
 三、品味语言
 由学生每人在文中找一句自认为比较好的句子,并且点评。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多人点评,教师总结(景+情)
 …… ……
 四、解压典故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但是如果还是老师讲解,教学难免枯燥,可由学生在课外寻找资料,查找字典,按照一定格式解释
 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1、出处
 2、解释
 3、例句
 4、点评
 老师可在课前将需要解释的重点词语(典故)告知学生,以便查找。
 五、对话王勃
 将班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做王勃,一组假设为记者,采访王勃,感受王勃的经历、感慨,达到理解人物,领会感情的目的。
 首先要说,这个教案比较的踏实,却又有自己的新颖、出彩之处。
 为了突破这篇文章的坚硬的外壳,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字词。当然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那么在课堂上的巩固、训练也非常重要,这个教案设计的学生自读的环节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教案的第二点处,既有对文章的梳理又不是逐段的讲评,而是从四个方面给学生做示范,教学生去归纳。
 另外,教案对诵读非常重视。在文言文中不可缺少。
 因为本文堪称是辞赋类的代表作,其间的典故、佳句众多,所以在第二课时,老师安排了品味语言和典故解压环节,学生在寻找、点评、争辩的过程中,对语句、典故的了解必然深入。
 对话王勃的环节形式新颖,必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要求学生对王勃以及王勃的那个时候有一定的了解,训练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这个教案额达设计环环相扣,缜密有序,显示了教师的功底。
 层递法的教学关键是每一环节的落实。如果没有开始的字词疏通,没有对文章大意的把握,对人物感情的理解,那么对于文章中的语句就只能泛泛而谈,和王勃对话的环节就根本不能开展。
 第二点,也要求老师对教材的内涵和外延都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如果仅仅是分析段意,串讲字词,层递法就失去了意义。前面的铺垫是为了后面的精彩。
 http://www.sucaiz.com/photo/meishusheji/zhongguohuihua/renwuhua/renwuhua2_070.jpg
 
 四、切入法


 对于有的比较长的文章(比如小说),有时候不能也不必去逐字逐句的讲解,可以选择其中关键的一处讲解,或者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或者是老师本人理解最深的部分,主要原则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和层递法不同,切入法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针见血。 
 比如,同样是《腾王阁序》,有这样一个教案:
 老师是这么导入的:山川奇景,美酒佳肴通常令人感到愉快,当少年才俊王勃与众人一起在腾王阁欣赏着深秋的美景,享受着豪华的盛宴时,他的内心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请用一个词语表达,并用文中的语句为证。
 生1:快乐,由“遥襟俯畅,意兴遄飞”可知。
 生2:痛苦,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可知。
 生3:悲伤,由“兴尽悲来”可知。
 生4:激越,,“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可知。
 老师:不错,这些都是王勃的内心感受,那位同学能够梳理出王勃当时的心情变化又是怎样一个过程呢?
 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最后由学生总结。
 老师由学生发言总结,板书:快乐-悲伤-感叹-振作。
 老师:我想提醒大家注意,面对美景盛宴,可以说“遥襟俯畅,意兴遄飞”  是人之常情,可是王勃为恩么会突然就兴尽悲来呢?这种转换有没有根据?(学生陷入沉思) 
 老师:(提示)请注意:王勃感情的变化是从哪一个词开始的呢?
 生:(抢答)“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老师:天高地迥,为什么会引发王勃的悲凉感慨之情呢?
 生:看到天高地迥自然会想起人生是如此短暂,虽然眼前是美酒佳肴,但是这种欢乐又能持续多久呢?想到自己的生命短暂,也许王勃就感到悲伤了吧。
 老师:讲的好,请举个例子。
 生: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是在欢乐的酒席上感到人生的短暂,于是悲从衷来。
 (其他学生受到启发,纷纷发言,如王羲之,苏轼等)
 老师:分析的好!这里我要在给大家补充下王勃的生平境遇。王勃早年被誉为神童,小小年纪,对策高第,做了沛王李贤的王府侍读,但是因故得罪高宗,被赶出王府,后来又因杀官奴当诛,遇赦免。所以,王勃虽然年轻,但是已经屡遭坎坷了。有了这样的经历,也就难怪他会在登楼远望,看到天高地迥的时候感到悲伤了。
 老师:生命的确短暂,人生不幸更多,面对这样的人生,王勃是不是觉得人生没有什么意义呢?请用文中词句作答。
 生:(齐读)“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学生畅谈感受。
 对于其他词句的分析,感受王勃的其他内心。
 老师总结。
 《腾王阁序》是一篇感情充沛的文章,由感情切入,非常适合。该教师抓住“兴尽悲来”一词,引导学生把握王勃的思想变化的过程。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分析王勃产生悲情的根本原因,这个引导简洁而有力。引导中,重视调动学生的积累,借助其他诗人的诗句,更好的理解文章,对王勃思想的把握非常到位。
 有关切入法要注意一下几点:
 1、对教材深入研究。
 相比其他几种教法,切入法对老师的要求最高,需要老师对教材既有着广泛而全面的了解,又要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是不能运用好切入法的。
 2、注意教学重难点的层次性。什么在前,什么在后,什么该多讲,什么该少讲,什么可以不讲,老师在课堂之前要心中有数。
 3、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由于切入法教学讲究深入研究教材,所以难点的突破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学生可能很难回答老师所设计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将问题分解,由一个难题,变成多个逐层递进的相对容易的题目。
 4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切入法讲究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可以针对不同课文,设计不同的重难点,不可强求面面俱到。
 教学法还有很多,如“诵读法”、“以情动人法”等等,时间匆促,没有涉及。
 但是对于感情的分析又容易留于肤浅,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对教材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能出现思想阻塞的地方进行疏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博大,作者的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时间的痕迹
后一篇:迷茫的生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