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初探
文言文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属于比较难的一个部分,也是我长期以来比较困惑的部分。从教几年来,我一直在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很不成系统。由于组里安排上公开课,我也就趁这个机会认真的看了一些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总结资料上的相关教学模式,也算是对自己文言文教学的一个总结。现在借这个机会,把我的一些学习心得和大家分享,也将教学中的一些疑惑和大家探讨,希望各位方家指正,并提出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文言文可以按照难易程度的不同分成两类。初中文言文或者高中的部分自读文言文当属浅易文言文,高中的大多数文言文属于难度较大的文言文。对不同难易度的文言文,我认为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当然各种教学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互相交叉的。
下面我结合一些著名教师的教学实例一一说明。
一、拓展教学法
所谓拓展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本着“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的原则,立足教材,却不局限于教材,由教材延伸至其他文章、事例乃至生活和社会,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在今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有篇初中课文《五柳先生》的教案,就是这种教法。
某位老师是这么设计教学的:
1、以桃源美景导入
2、朗读全文、正音,讨论: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
3、精读课文,掌握实词,分析人物。
(1)解释重点实词
不求甚解 或置酒而招之 不蔽风日 箪瓢屡空
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
衔觞赋诗
大家讨论有那些难懂字词,由其他同学讲评,老师总结
(2)人物性格分析
抓住重点词语,如:
A五柳为号 娴静少言 不慕荣利 说明人物性格
B爱好读书 不求甚解 天性嗜酒 家贫不得 亲旧置酒 必醉
而归 介绍人物爱好
C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描述人物家境
D 著文自娱 不计得失 表明人物的志趣
同学讨论,老师总结
4、学习写幽默小传
看有关老舍启功等人自传,讨论其中写作特色
5、作业
为自己写一则幽默小传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的目标设定不错。既有文言词语的积累,又有人物性格的分析,还有一个拓展,由课文的自传延伸至课外。教学设计由一个提问“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导入,开启对后文的人物分析,而且很适合这篇课文的实际。
教学设计的过程简练而实用,从陶渊明对自己的幽默的评价,文言文词语的把握、理解,了解人物的家境以及志趣、精神气质。写幽默小传的拓展训练,所选的几则材料都比较好,即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又让学生更加熟悉幽默小传的特色、作用。
当然,对于结尾的幽默小传的设计也有一些老师有不同意见。比如有的老师就认为,将幽默小传作为本科的教学重点,有些欠妥。作为幽默小传这种体裁,如果作为部分程度比较好的学生课外的练笔,未尝不可,但是作为全体学生课堂学习的重点,有些不当。毕竟正常的人物小传才是全体学生应该掌握的体裁。
运用拓展教学法要注意一下问题:
1、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个例子,不能为教学而教学,单纯的要求学生记忆一些答案没有意义。应该是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
2、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教学的层次问题。
在拓展教学中,首先应该是立足于教材的学习。如果教材的重难点没有突破,那么拓展就无从谈起。但是教学又不能仅止于教材,应该在进行深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联系社会实际深入探讨。
3、拓展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并且在一堂课中将自己刚刚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二、质疑教学法
同样以《五柳先生传》为例,说明这种方法。
老师在开始设计了一个题目: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纷纷回答
生1说: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老师说:你从文中哪句话得出这个结论?
生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为了读书,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了。
生2说:可是我觉得“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是说读书不要求深入理解,可是不深入理解,又谈何读书呢?
生3:我认同你的看法。不求甚解是一种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了也白读,这种看法,对于正在求学阶段的我们是有害的,这就如吃饭,你不细嚼慢咽,可能就会引起消化不良。
生4:我觉得你们都犯了“不求甚解”的毛病!文中是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肚子饿了,先狼吞虎咽的吃下去再说,到了肚子里面在继续消化。不求甚解只是一种读书的方法,如果不读书,那里能“会意”呢?
老师:很好,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生5:我也说两句。记得小学四年纪的时候,妈妈要我读《红楼梦》懵懵懂懂,妈妈教我跳读。等到去年暑假的时候再看这本书,我的感受就很不一样了。看来,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
老师: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
生6:我认为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又不求利,只求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老师:回答的很好。
再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实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因此,他读书不求系统的深入的把握,只看重在读书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
他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位老师后面的启发也很精彩,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首先,我们要承认,这位老师的学生的语文功底都不错,可是在感叹这一点之后,我们还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
1、质疑教学法首先是将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没有学生的充分参与,教学必然是沉闷的,也很难获得成效。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老师讲话很少,多数是学生在谈,而且是学生和学生在辩驳。
2、但是老师的作用依然重要。在课堂开头,老师所提的一个问题其实就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且,简单的这一句话可以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讲。这一个切入点的选择是需要功力的。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也是如此。在学生陷入困境的时候,老师适当的点拨会让学生恍然大悟,也会让课堂更加的出彩。
老师的总结更是需要课堂外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和把握,否则很难从更高层面来概括、总结。
3、切入点的选择。
设计的切入点,要有深度,有广度,有层次性
在写人的文章中抓住人,在写事的文章中抓住事,在抒情的文章中抓住情。
注意标题、开篇。结尾的句子都可能是很好的切入点
http://www.sucaiz.com/photo/meishusheji/zhongguohuihua/renwuhua/renwuhua2_046.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