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心灵里的故乡

(2011-05-13 15:08:40)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文收藏(藏)

李白心灵里的故乡

车延高

故乡这两个字,无论从嘴里说出来,还是从笔尖上落下来,都很重,很泥土,很浑厚,很绵长,容易让人眼眶发热、思绪万千。

    在我的意识中故乡有一盘巨大的根,吃进泥土里,深几千丈,任何风霜雨雪不能撼动,是一个可以把灵魂和心拴一辈子的地方。中国现代诗人中,我认为有两位诗人最准确地用诗句表达了对故乡的认知,一位是杨键,他这样写故乡:

    乡村啊,就像一头驴子,

    一根绳子就把它留在了树桩上。

    ……

    还有一位是高凯,他这样写故乡:

    走时我用一根小河拴住了村子

    走时我用一根山路拴住了村子

    走时我用一根炊烟拴住了村子

    走了很久以后

    在离村三千里的地方

    我这个奶名叫拴牢的天涯人

    用一根揪不断的肠子

    拴住了村子

    这样一种认知使我在写李白故里时遇到了困惑。循着史料中记载寻根问源,李白可考证的祖籍为甘肃成纪。隋末时,其族人蒙难,谪居条支,远离故土的母亲把他生在了碎叶城。5岁时,在马背上摇过了童年的李白把一双脚落定于四川江油。25岁时,真正自己给自己的命运当家做主的李白把第一个家安居在湖北安陆白兆山下,其后命运安排他,又以不同的形式在河南、山东、南京、安徽等地生活和寓居。于是围绕李白故里究竟在何处,这些年始终没有终止过纷争,真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然而时间如白驹过隙,倏忽千年,关于李白故里的准确属地已经模糊在岁月里,所有的研究、考证、结论都是在史料堆里出出进进,然后根据当事人的分析形成某种带有实用性的推想,结果成为后人越来越感觉不知所云,也越来越不愿意去追究的人云亦云了。

    但我天性认真,还是一头扎了进去,扎进唐诗三百首,扎进没有路径的故纸堆,在第六感觉的引领下,用目光开道,让思维的触角鞭辟入里,直抵李白的心灵最深处。我以诗人的视野,站在过去、今天、未来三个跨度的层面上去看故乡,立时,醍醐灌顶,有一种别开洞天、豁然开朗的通透感。

    其实故乡情结极其简单,就是一种回望,它具有回忆的发散性,不会集于一时、一地、一事、一景。它是一种随机可发的触景生情,由现实里的无意触发,突然对自己最难忘、最信赖、最依靠的故土、故地、故人、故情产生一种意念性的向往。它是抽象的具体,又是具体的抽象;它可以存在于现实,也可以借助于想象。

    写到这里我就想,诗人李白在寻求思乡之情的回望之门时,为了达到随处可见、情由境生的超然境界,其实已经把家乡和故里抽象为不同物象。

    那么我们在替李白寻找故里时,是不是也可以新潮一次?我们只管大着胆子,灌几杯酒下肚,学习诗仙的狂放,迈着醉步走进诗人的心灵之门。如果你勇敢走进去了,你会发现诗人心灵里的故乡是变化的、多样的、唯美的、抽象的。

马蹄——诗人记忆里的故乡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从碎叶城到甘肃成纪,再折道四川江油,是十分漫长、艰难的跋涉过程。

    在没有驿道的沙漠、戈壁、野岭和山道间,一行嗒嗒作响的马蹄,在白天和黑夜里骑着阳光和月色行走。李白的童年就卧在马蹄声做催眠曲的颠沛流离中。

    那时天真,意识还没有长大,懵懂的眼睛在有节律的马背上晃着,左边的筐里装着包裹日子的行囊,右边的筐里挤着他和哥哥左顾右盼的小脸。他看了不长树木的沙漠,看了没有地名的戈壁,也看了不认识树木的荒野。后来回想,那时记忆最深,最熟悉的,就是走到哪里都叫相同名字的

    直到马蹄停在江油,他离开马背,两脚踩着结结实实的土地行走,然后和那里的稻谷、高粱、野草和树木一起成长。这时他才意识到那匹驮过艰辛和沉重的马已经老死了。接着圈里空了,石槽空了,那种熟悉的嘶鸣和嚼草声被死亡删去了。父母居然抹泪,为一匹从塞外把一家人驮到内地来的牲口悲悯。

    回忆中。父母谈到了碎叶城,李白像听天书,那一段记忆是空白的,但他熟记着马蹄,熟记马蹄踩踏疲劳和马喘息时那种沉重的声音,记得马蹄后面的路弯弯曲曲,也记得马蹄前面的路曲曲弯弯,停下来歇息时母亲指着身后告诉他,马蹄印的那一头是故乡!但他不同意,很天真,也很执拗地用眼神指着马头前的方向说:娘亲,你说要回家乡,那么马蹄落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李白在没有成为诗人的时候就想:最后一个马蹄圆寂的地方,就是他今世的故乡。

月亮——诗人灵感归隐的故乡

    李白一生爱月。月是他发酵灵感的袖子,李白一生爱月、读月、写月,留下许多吟月、歌月、颂月的千古佳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过去谈这流传千年的佳句,我只把它理解为诗人的一种思乡情怀,现在站在诗人心灵的门槛上重新品读才明白,在诗人灵魂的最深处,明月和故乡是等量齐观、不分伯仲的,是一个物件的两个名称,就像太阳可以叫太阳,也可以叫日头。

    在诗人的精神世界里,一轮皓月是皎洁的,它高悬于漆黑的夜,不因阴暗而玷污自己,不因孤独而放弃执著的操守。它高洁而不清高,有时是一地清辉,有时平卧于江湖之底,让居住莲花的清水磨洗一个向往干净的灵魂。静影沉璧,是诗人生命的寄托和向往。

    因此,诗人在举头和低头之间,看到和想到的都是灵魂最后要归去的地方,一个是诗人肉身的故乡,一个是诗人灵魂的故乡。

    最后,当他的诗歌人生耗尽最后的灵感、才华和豪情后,开始憔悴。憔悴的身影已经引起了月光的同情和怜悯。他终于在采石矶将酒樽孤注一掷,借着酒力一跃,入水捉月去了。月没有拒绝他,随着光影一零乱,他去了自己存放灵感和才华的地方,从此他另一个名字叫李太白。

——诗人赊借诗胆的故乡

    就像风不能吹来灵感的种子,其实酒也不能为诗人创造灵感。

    尽管李白斗酒诗百篇被传为千古佳话,但那是放大后的夸张。实际上,喝醉了酒的李白不要说写诗,就是用两条腿把自己走回去都会成为难题。所以一群笑杀山公醉似泥的孩子们,就在山道上看到酩酊大醉的李白头上白接篱,倒著还骑马的狼狈形象。

    就李白的许多诗句看,诗人倘若喝得适量,酒入微醺,诗胆开张,这时真的是口吐天上文诗才比天高

    我这里列几例其诗胆被酒泡过之后,诗人玉树临风,从白云为帘的天边摘来的句子: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读这样的句子有一种感觉:句从天上落,人从帝乡来,看来酒还是有特定的放大作用,它本身不能给诗人创造灵感,但它却在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的癫狂中放大了诗人的诗胆。所以,李白爱酒,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我们看,诗人爱酒已经爱到了错把酒香当故乡的境地。一旦喝到三杯通大道,诗人就进入无意、忘我、小人间的状态,什么三纲五常、皇帝老子都去了九霄云外,这时的谪仙就有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霸气。想象和夸张伸拉出最大的张力,诗人的豪气贯天地之间,直如排山雪浪贯彩虹、藐银汉、小人间,大千世界浩荡联翩来眼底。

    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这时一叶轻舟,两岸桃花,他端坐于酒香里,举杯邀月,吟诗百篇。扑岸的浪花大呼小叫,带着好高骛远的眼睛,争看几度诗狂欲上天的李白。

土地——诗人叶落归根的故乡

    除了天空,人间最大,莫过于土地。按照一脉相承的理念去想,在同根同宗的中国,其实远行的离人游子,无论走到哪里,脚下的土地就是故乡。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在诗人的想象里,峨眉山月和长安厚土、八百里秦川是跨时空的画面组合。月光普照,使我们在哪里举头都望得见故乡的月;土地博大,任我们走到哪里脚下都踩着放大了的故土。诗句里,李白借物喻义,把广义的故乡交代得多么清楚。其实不论现在落脚的土地,还是远在记忆的故乡,头顶一轮月,与脚下一片土,就是照临和被照临的关系。对于后面的每一个脚印来说,前一个脚印所站立过的地方都叫故土。当最后一个脚印把自己踩进泥土,就是生命的归宗。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是每个人永恒的故乡!到最后,每个人会把自己的生命返璞归真,我们那点可怜的骨灰都由土地接管,并替我们永久收藏。

    (这是武汉市纪委书记、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车延高长篇文化散文《醉眼看李白》的一部分)(马路摘自《十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