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bianjinan

标签:
旅游 |
“遥看齐州九点烟”的诗句,这一个“点”字用得十分精妙,令人浮想联翩。但也有例外,英雄山就不是一个“点”,而有了一些“连绵起伏”的味道。
英雄山风景区位于济南市中心位置,东至玉函路,西至英雄山路,北起经十一路,南止七里山路。山体呈南北走向,绵延约3公里,包括四里山、五里山、六里山、七里山和马鞍山。景区内,既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又有平整开阔的广场;既是缅怀烈士、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圣地,又是登山锻炼、休闲游乐的理想场所。它就在我们身边,像一个默默坚守岗位的卫士,每天为我们迎来朝霞、送走夕阳,与我们一起经历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看着我们工作、生活,守护着我们安然入睡。与它朝夕相伴,既惬意,又踏实。

闲游英雄山,可以由南而北,从七里山到四里山,也可以由北而南,从四里山到七里山。2022年6月3日清晨,趁着端午假期,我决定由北而南徒步英雄山,活动活动我久已慵懒的腿脚。要从北边山上,首先要穿过胜利广场。胜利广场位于四里山北麓,因建有胜利雕塑而得名。雕塑于1989年9月落成,大理石底座,高3.8米。主体雕像为铜质,高6.2米,一位解放军战士身着戎装,立马举枪,振臂高呼,双臂成V字型,欢庆济南战役胜利。
在胜利广场南头,紧连着个头不高的四里山。四里山是英雄山风景区的最北端,海拔只有106米,因离济南老城南门四华里而得名。山脚下有一道影壁,由影壁左右分出东西两条登山道,条石垒砌,约200阶,片刻便能登顶。山坡上覆盖着苍松翠柏,蔚然深秀,苍郁肃穆。林间散发着柏树的芬芳,清新提神,沁人心脾。这些松柏看起来够高大,但它们很多已有60多岁。说来话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英雄山上光秃秃的,树木早已被日伪和国民党修神舍、修工事砍伐殆尽。现在山上郁郁葱葱的松柏林,是1956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绿化祖国”的倡议后,济南人民响应党中央号召一棵一棵栽种而成的。
上山途中,不时看到顽童在石阶两侧的护边上打滑梯,一个个小屁股在这里找到无穷的快乐,也将石阶护边磨得光可照人。这时,山顶上传来喊山的声音:“唉——”声音拖得很长,传得很远。我也回了一声,并加紧步伐,向山顶进发。可是刚才喊出那一嗓子后,总感觉不是那个味,咋回事我也说不清。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脑海中升腾——来晚了!对,就是这句,这才是英雄山特有的喊山号子!
在济南,有两座山的喊山号子很特别,一是千佛山,喊山号子是“来了就好”;一是英雄山,喊山号子是“来晚了”。我曾在千佛山下住过一年,经常四五点钟上山,遇到山友,见面就喊“来了就好”,既是打招呼,又是相互勉励。我也曾一大早去过英雄山,很多人天不亮就上山晨练,林间不时传来拖着长音的“来—晚—了—”。开始没在意,以为是提醒山友早点来呢,后来听多了,觉出其中必有蹊跷,一打听,果不其然,原来这是英雄山特有的喊山号子!从1964年开始喊起,如今已经喊了半个多世纪。
话说1964年,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开始建设,400多名工人、农民来到四里山,这些跟着共产党“砸烂旧世界,翻身得解放”的穷苦人,他们最知道旧社会的苦难,最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革命烈士修建纪念塔,他们发自内心地赞成。当年参加纪念塔建设的工匠们,都是从各地挑选的名工匠,有国营建筑工程公司一工区第二施工队,有从平阴调来的“焦家五虎”家族石匠队,有从章丘相公庄、垛庄调来的“石匠之家”石匠队,还有从历城孙村调来的石匠队。在这些匠人中,有不少是参与过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北京著名建筑的能工巧匠。大伙在工作中早出晚归,义务加班加点。每天天没亮,工人们就自觉来到工地开始干活,没有一个偷懒的。大家混熟以后,先到的就调侃后到的“来晚了”,后到的就跟着自嘲“来晚了”,于是大伙便哄堂大笑。其实天还未亮,都是提前赶到工地。时间长了,这句“来晚了”就成了建设者的口头禅,慢慢地也传遍了英雄山,至今还被那些“老济南”们所津津乐道。





瞻英阁
西鞍顶比东鞍顶略高一些,顶上建有一阁,名叫瞻英阁。这是一座仿古的两层阁楼,其造型比迎旭亭更古朴,漆面更剥落,所以更显沧桑。之所以叫“瞻英阁”,大概是因为这里是瞻仰英雄纪念碑的好地方。放眼西望,英雄山以及山上的纪念碑尽收眼底。
在迎旭亭和瞻英阁之间,建有一条200米多长的长廊。长廊为金黄色,两头上翘,中间弧形下凹,又像极了马鞍,分外引人注目。济南的山虽多,像这样的山顶长廊却是独一无二的,200多米的长度,据说也是整个山东省最长的山顶长廊。沿长廊行走,就像走在马鞍上。长廊探出宽宽的廊檐,可为游客遮风避雨。经年累月的风雨侵蚀,让一些立柱和横梁油漆剥落,虽然长廊建成时间并不很久,但已经有了历史沧桑感。
从瞻英阁往南下坡,下一站就是五里山。在两山相连的垭口处,有一个小型健身广场,名叫“三棵树广场”,广场远不止三棵树,为何叫这个名,不得而知。由三棵树广场可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进发,向北上坡是马鞍山,向南上山是五里山;向西北下坡,可至革命烈士纪念塔;向东南下坡可至拥军路,那是沿东侧山腰修建的一条休闲步道,每天早上吸引很多市民来这里跑步健身。我的方向是往南,登五里山。
由垭口向南,顺着林间山路行走,两边被松柏围拢。先是一段坡路,不久就是较陡的石阶。此时太阳已经升起,阳光被枝丫梳理得丝丝缕缕,林间氤氲着雾霭山岚,经由阳光的条分缕析,宛如世外仙境。此时,游山的人越来越多,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身上,幸福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人往上走,汗水往下流。抬头打量到山顶的距离,却惊喜地发现,山顶就在眼前!我三步并作两步,登上最后几个台阶。

五里山海拔174米,乃整个英雄山景区最高的地方。顶部建有赤霞阁,也称“会仙阁”,为双层双檐仿古建筑。正门处悬徐北文先生题写的楹联:“赤霞灿烂瑶圃桃花映日千年祝曼寿,青鸟殷勤玉函锦字凌云万里报平安”。徐北文是海右饱学之士,他题的每一个字皆有出处,此联恰能说明“会仙阁”之名的来历。上联说的是,赤霞山上一片灿烂,犹如瑶圃的桃花盛开,大概西王母就是在这里召开蟠桃会为自己祝寿的吧;下联说的是,西王母给汉武帝写信,将信笺装在一个玉函里,让天庭的青鸟给她当信客,这又是一个奇绝的神话故事。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改编了这个故事,说是济南的玉函山上有一种奇怪的鸟,长着青色的足、赤黄的嘴、火红的额头、白色的翅膀,令人惊奇万分。这种鸟乃是西王母的使者,专门负责守护西王母藏在山上的玉函。汉武帝在山上得到了玉函,玉函却在汉武帝下山时化作神鸟飞走了。玉函山就在英雄山之南,登上会仙阁向南眺望,玉函山近在咫尺。

今日空气清透,登阁北眺,济南城尽在视野之内。眼前不远处,马鞍山上的瞻英阁和迎旭亭,犹如金色马鞍,又恰似翠绿海洋里的黄色岛屿。徜徉于阁上,任山风吹拂,刚才登山时流出的汗水很快被风干,只觉心旷神怡,畅快至极。
若从五里山向西下山,可至烈士陵园。而我还要继续向南,越过快活林,再上六里山。六里山为东西走向,北边的马鞍山、四里山亦呈东西向,而中间的五里山为南北向,几座山相连,就构成了一个大大的“工”字。

六里山上有松月亭,立于大理石台基上,上下两层,飞檐翘角,颇为雅致。檐枋题“松月亭”三字。所谓松月,即松间明月,若是秋夜,来此闲坐,可感受松间明月的无限秒处。紧挨亭子下方,有高约8米的断崖。以前,市民想从山下登上松月亭要兜个大圈儿,偶尔有胆儿大的市民选择从断崖爬上去,险象环生。后来景区对破损山体进行排险改造,在断崖位置设计修建了曲折迂回的木栈道。如今的六里山,亭边有栈道,崖下有水潭,移步换景之中,感受别样风味。
由六里山往南,跨过一座过街天桥——织翠桥,就到了七里山。山口有石牌坊,坊额题“七里山”三字;山上有亭,名曰“七里亭”;环山有绿道,都是舒适透水的糠粮砂路面,总长1500米,每间隔百米,都画有行进里程的数标。这样的绿道,特别受市民青睐,既可免遭登山之苦,又能享受山野的气息,穿行其间,好像在森林里散步,山林外艳阳高照,绿道上却一片阴凉,那感觉,着实惬意得很。英雄山绿道共分两段,除了七里山,还有一段是沿马鞍山、四里山、五里山、六里山的一条等高线建设而成,长3000米。过去,这两条绿道被六里山南路隔开,自从过街天桥“织翠桥”修建之后,打通了六里山和七里山的整条生态走廊,让那些爱好跑步的市民更能体验环山跑的乐趣。
沿七里山绿道一路南行,过担山桥,爬上一个山坡,发现山顶是一块较为平整的地方,闲逸亭正坐落于此。闲逸亭其实是一座不起眼的廊亭,但是这个名字却让我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久居城市的我,整日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从家到办公室,从办公室到家,每天奔忙于两点一线,走的是水泥路,听的是躁音,吸的是汽车尾气,生活单调而乏味,枯燥而沉闷,身体也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今天,我没有任何尘世的羁绊,没有时间的限制,没有别人的催促,完全闲逸的状态下游历此山,累了就歇歇,兴奋了就喊几嗓子;遇到好去处,可以多流连驻足,如果想偷懒,就可以省略某个地方;想说话,就找陌生人聊几句,想安静,可以凭栏远眺,与远山进行心灵的沟通。脚踏青山,头顶蓝天,呼吸山间空气,沐浴明媚阳光。攀行虽有累,登高亦有乐。擦把汗水,抛弃杂念,身心俱静,融入自然——这才是我真正喜欢的人生状态。这种状态,不正是“闲逸”的状态吗?闲逸阁,既是我今天游历英雄山风景区的终点站,也是我思绪的注脚和主题升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Copyright © 1996 - 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