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涡阳民俗(两则)


标签:
织女涡阳民俗七夕宋体《古诗十九首》文化 |
分类: 安徽老庄文化 |
http://s11/bmiddle/4719a15fnc7e52cae34ba&690
http://s16/middle/4719a15fnc7e52cebc06f&690
http://s13/bmiddle/4719a15fnc7e5075e45bc&690
http://s9/middle/4719a15fnc7e51b8cb428&690
七
——七月·涡阳民俗(一)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俗称“七月七”,又叫“乞巧节”或“七夕”。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相传,牵牛和织女于此夕相聚。
《诗经。小雅。大东》有诗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汉代《古诗十九首》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句。到了南朝时已有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传说,时见殷芸《小说》。后来民间则传闻:织女为天帝孙女,玉母娘娘的外孙女,于织紝之暇常与诸仙女于银河澡浴。牛郎乃人间一贫苦孤儿。常遭兄嫂虐待,分一老牛,令其自立门户。其时天地相去未远,银河与凡间相连。牛郎遵老牛嘱咐,去银河拿回织女仙衣。织女不能上天甘愿为牛郎妻。数年,生下一双儿女,夫妻男耕女织,家庭十分安宁美满幸福。后来,天帝见天宫织锦中断,查明真相,知道织女下凡人间,非常震怒,立遣天神往拿织女。王母娘娘恐天神办事粗疏,就和天神一同前往。织女被拿上天,牛郎和一双儿女仰天号哭。时老牛垂老将死,嘱咐牛郎道:“我死后,你可剥皮当衣助你登天。”牛郎按照老牛说法去做,果然带着儿女上天了。眼看快要追上织女,王母娘娘忽拔金簪在身后一划,顿成波涛滚滚的天河。牛郎织女只好隔河相望,悲啼不止。痛不欲生的牛郎,急中生智,将牛梭子抛向织女,表示虽然分离,也不能动摇夫妻的爱情。织女明白牛郎心思,也将织锦金梭抛给牛郎,表示天上人间,但愿总相忆,爱情永不移。最后喜鹊说情,终于感动天帝王母,表面允许他们全家一年一度在七夕相会,但不给过渡舟船。万千喜鹊,只好展开双翅,届肘搭起一座鹊桥,使他们全家得以团聚。
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又传说,牛郎织女天河相会,这一整天人间见不到喜鹊。喜鹊全部去天河搭桥去了,目的就是为保证牛郎织女会面顺利。会面时,难免要流几滴相思的眼泪,眼泪落到人间便是雨,所以人们常说七夕是下雨的日子。
美丽的传说,总牵动历代诗人的情思。宋张耒有《七夕》诗云:“空将泪雨作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 唐代诗人杜甫五言诗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而最著名的要数秦观的《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之所以又叫“乞巧节”,是因为织女乃织锦能手,年轻的姑娘们便希望向织女学艺,名之曰“乞巧”。连古宫廷里的嫔妃、宫女也热心度七夕。“阑珊行动缀珠光,七夕宫嫔七巧忙”,讲的就是这事。
旧俗每当七夕晚上,银河灿烂,大地静寂,年轻的姑娘们,拿着亲手绣制的香荷包、手帕、枕巾、围巾和各色丝线、花针,约集女伴,悄悄来到庭院僻静处,焚香供果。然后躲到豆棚瓜架或葡萄树底下,静静地仰望夜空,默诉各人对爱情的祝愿。最后借着星光月色,看谁能迅速地将丝线穿进最小的针孔,这样就算乞到了手艺。
现在,这个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七夕,已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并且认为总与爱情有关。所以,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4d086e061d950a7b08ba6c580ad162d9f3d3c99a.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5bafa40f4bfbfbed778d14e378f0f736aec31f51.jpg
中元节
——七月·涡阳民俗(二)
与道教相抗衡,佛教确定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佛教提倡慈悲为善。古印度雨季的三个月里,佛教仪规禁止僧尼外出,说是外出容易伤害草木虫蚁,要求僧尼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期称为安居期。佛教传到我国以后,根据我国的季节变化,规定安居期为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后来又依据经书产生了“目犍连救母”的佛教传说故事。大意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受罪,惨不忍睹。使尽一切办法相救,均告失败,只好求助于佛祖。释迦牟尼解释说,其母生前罪业颇大,非一人之力可救,告诉目犍连要在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好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借助众僧之力,才可使其母亲解脱苦难。目犍连遵嘱照办,果然凑效。这种佛教活动,被称为盂兰盆会。盂兰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意为倒悬,形容亡人之苦。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盂兰盆即指这样的佛教活动,可以解脱先亡人的倒悬之苦。
我国佛教借助儒家传统的“孝亲”礼俗,将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扬佛法的“孝亲节”。不仅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也受到了官方民间的普遍欢迎,因而对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动影响也最大。五台山佛教界,在七月十五日要照例举办盂兰盆会,念经超度亡灵。周围一些信教群众要到寺庙摆供、响炮、祈祷,为祖宗赎罪,祝亡人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