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人的事

(2012-10-27 10:16:53)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房灯下

读书人的事

 

读书人的事,多是心酸事吧?!

近读王成玉先生博文《卖书启事》,感慨良多。以为一个城市,有这样一位读书人,起于青萍之末,处于陋巷之深,每被书人念及,是一脉温馨。然而,众声喧哗的时代,对于读书,已不是什么经国之大事了,即使要创建读书之城,其所呼吁的读书只不过是酒足饭饱之余的点缀;其所谓对读书人的重视,也不过是政绩宣传之时需要充实的一则材料而已。整个社会,唯功利马首是瞻,高楼林立,豪气干云,总难寻觅到一爿令人留念的书店,哪怕有,也在商业缝隙间苟延残喘,渐渐销声匿迹了。时代,给予读书人的难处,见于无形,读书人内心所承受的,亦无处可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高的是“暮登天子堂”;“知识改变命运”,能改变命运的,是什么知识?大家心知肚明。八十年前,沈从文曾在《丁玲女士被捕》中写道:然若果稍能自强不息,知对现状有所不满,敢为未来有所憧憬的作家,皆如此一去无踪,生存的,则只剩下一群庸鄙自熹之徒,当全个民族非振作无以自存的时节,还各装模作样,以高雅自居,或写点都市文明浮面的光色,或填小词造谣言以寄托其下流感情。阳充清流,以文学作消遣,于政府官办各刊物中,各看手腕之修短,从所谓党的文艺政策下会计手中攫取稿费若干,无事便聚处一堂,高谈希腊、罗马以送长日。细读之下,既谈了世道,也谈了读书人的。

王成玉先生是一位优秀的糕点师,工作之余,聚书、读书、写书,曾出了两本著作,发表文章两百余篇。下岗后,曾外出打工几年,目前,闲居家中,以清读自娱。前几天,《武汉晚报》记者采访了他,对于他的读书故事刊了一整版,作为后学晚辈,我看了分外高兴,不是为王先生有了媒体露脸的机会,而是觉得这个城市总算给了象王先生这样的书人一点点公道!或说,读书本是一件自娱自乐的事,不至于这么矫情吧?也许。然而,和王先生通电话时,他说,本不愿接受采访,但想到能为武汉三联书店的历史说点什么,那就谈谈吧。我知道,王先生与武汉三联书店的渊源颇深,他很怀念曾经出入司门口三联书店、和书店老板交往的日子,这在他的《书事六记》中都有记载。王先生接受采访,其实寄托了他——一位陋巷书人对于书香社会的一点憧憬而已。

我在王先生博文《卖书启事》留下一首打油诗,诗曰:

秋雨敲窗百倦生,守书多是断肠人。

诸君莫笑王君傻,盛世还含乱世辛。

提笔曾狂鞭名士,归家有愧对妻身。

三千藏典何如米,兑得几餐作饱民。

王先生和了一首:

秋风惊梦百感生,断肠原是读书人。

肯为世人呼为傻,退迹江湖饱酸辛。

俗学哪有真名士,登堂还须先修身。

典书不为五斗米,一笑陶然作细民。

我对王先生的博文误读了。几十年来,王先生集书数千册,都是精典的版本,书典盈屋,挤占了家人本来不大的生活空间。我以为,先生卖书是为柴米呢。没想到,先生洒脱,只是要得自在,是又一种境界。也好,世间可读的,不唯书矣。

写到这里,不觉想到自己的读书岁月,那些日子,也是到处奔波,访书问典,十几年的工资收入,多半都送到书店里去了。现在家中书多为患,本来积极支持我买书的家人也开始有怨言了。罢了,也写一首打油,算是给自己吧。——

 

少年误作琅生,回首对书书对人。

不怨亲朋笑大傻,但求知己聊秘辛。

一杯清茶装名士,廿载时光付病身。

月底逢妻问柴米,缩头掩卷似刁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无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