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沁县县委,县政府一封公开信《关于高铁设站》
(2014-12-01 08:12:55)
标签:
房产沁县高铁武乡上党 |
分类: 希望永在 |
沁县县委、政府,并尊敬的卢展明书记、王现敏县长:
近日从权威媒体惊悉,太焦客运专线建设方案经山西、河南两省政府与国家铁路总公司商议,就线路走向、沿线设站已经初步达成协议,并很快进入实地勘查与开工建设阶段。该方案一经公布,另十八万沁县人民及十余万在外乡亲大失所望,该线路欲设武乡、襄垣西站,唯独没有沁县站。对于这一直接关系到沁县发展千秋大业的决定,沁县人民心急如焚、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急盼县委县政府,特别是尊敬的卢书记、王县长代表父老乡亲向省委省政府反映沁县设站心声,并积极与铁路部门沟通协调,从站在高铁建设、运营成本、通车里程的全局高度,对上党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以及沁县人民急盼大干快上、跨越发展的激情与热度等各方面,讲明设立沁县站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让太焦客运专线贯穿沁县南北全境、在当地设站是非常科学合理,能够经的起历史考验的。
从铁路建设成本上说如果沿208国道走最经济,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 。事实证明,208国道把晋中盆地与上堂盆地两大经济版地进行了无缝隙连接,有效避开了太行、太岳两大山脉主体,途中穿过分水岭这一居于两大盆地中间的最薄弱环节,中间只打了两个浅洞,架设了有数的几座桥梁,大大减少了道路建设成本。正是基于这一点,千百年来连接晋中与晋东南地区的道路长期从此通过,而精于算计的侵华日军与当年的阎锡山政府才将白晋铁路修建于此。相反,改了线的太长高速(该路原规划走沁县,由于当时沁县主要领导不作为,不配合建设部门征地,改线走了武乡)仅打遂道就达十四个之多,其中最长的一个长度超过一公里,途中架设的王村、武乡等造价不菲的高架桥不计其数,大大增加了建设投资成本。据公路建设部门透露,当年因太长高速改线不走沁县,按当时的物价水平计算建设投资增加了好几个亿。由此看出,如果太焦高铁偏东不走沁县或少走沁县,对于道路要求很高的高铁建设投资将成倍甚至几倍增加,给国家资金造成极大浪费。
从行车成本与运行效益考虑,高铁途经沁县南北全境最合算,这一点无可辩驳。如果太焦高铁沿208国道走,不仅前期建设费用大大降低,而且可有效缩短建成后的营运里程,以及太原都市区与以长治、晋城两地市为核心的上党经济区,乃至整个山西与河南省的通行时间,推进多地的经济融合。同时道路缩短了,行车时间及成本自然就会大幅度降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无可估量。再次以改线后的太长高速为例,建设部门尽管投入巨资对山区道路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截弯取直,但从由南向北行驶先爬几十公里的大坡,再下几十公里的陡坡,坡多、弯大、路长是其真实写照,造成了高速公路不够高速的窘状(大段路程行驶速度不能超100公里),不仅增加了通行里程,提高了运行费用,增长了行车时间,而且因为道路崎岖,给行车也带来许多不安全隐患。
从客流量与对上党北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考虑,在沁县设站最科学,这一点无可挑剔。从地理位置上说,沁县座落于太行、太岳山中间,位于沁源县、武乡县中间,从宋代自清朝为沁州治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沁县更是上党北部的抗战中心县。由此可以看出,从古至今沁县就是上党北部的政治、经济、文教中心与交通枢纽,尽管现在沁县因为没有矿产资源等多种因素导致经济落后了,但其对周边县的辐射与影响的作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深远的历史源远是无可取代的。以现在太焦线沁县站来说,沁县站仍然承担着服务沁县、沁源两县近40万人民的重任,沁县站在晋中与长治两个地级市这一区段内的客流量是最大的,远远超过经济比沁县发达的襄垣县、榆社县与武乡县。我们的邻县武乡县为了争取国家项目,往往打出老区牌,但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让国家重大决策不能因为支持一个红色武乡,而牺牲了另两个同样为新中国建立出人、出粮、出钱、出干部、出经验的红色沁县、沁源,更不能因为武乡一个县20万人的利益而影响到沁县、沁源两个县40万人的利益,况且把车站设在沁县,完全能够照顾到武乡县的利益。
沁县县委、县政府,尊敬的卢书记、王县长,交通运输对沁县太重要了,从历史上看,我们能引领周边县上千年,名扬三晋大地,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我们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交通优势。为什么还是那个山上没砍的、地下没挖的沁县,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沁县经济社会出现了“断崖式”的滑落?除了因一些人为因素,以及没有矿产资源开采外,更重要的就是我们失去了最引以为豪的交通优势,我们从一个南来北往、车水马龙的繁华之地,沦落为一个门可罗鹊、无人问津的荒凉之所,没有高速给沁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创是无比惨痛的,教训是无比深刻的,便利的交通是沁县发展的基础,打经济翻身仗的动力源泉,没有快捷的公路与铁路,沁县的发展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切都无从谈起。
另外,沁县是一个在外乡亲多,人口流动大的县份。革命时期沁县为全国革命输送了一批革命干部,解放以后沁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源源不断地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让沁县优秀儿女走便全国大江南北,尽管他们中绝大多数在外成家立业,但他们的根仍在沁县,每年都要回来走亲访友、回乡祭祖。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沁县又走出去一支辛勤劳动的打工队伍,几种因素叠加起来使沁县的客运远高于经济发达的周边县份(粗算每日乘车人数在2000-3000人,节假日高峰期近万人),单从出行方便来看,十八万沁县人民与十多万在外乡亲也迫切需要高铁设站,我们再不能办守着天然交通要道的金饭碗,而四处借道出行讨饭吃的事了。
尊敬的卢书记、王县长,古人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又云“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解放以来在沁县为官的人数不少,功过是非老百姓都铭记在心。因大兴水利、发展工业让沁县名扬全国的申鲁明书记;多次主动与铁路部门沟通,不辞劳苦让火车修在县城的那一任县领导;视沁县为家乡,大手笔建设沁县县城、发展沁县经济的马贵书书记;建设北方水城,打造中国沁州而让沁县找到自信的田志明书记等领导在沁县人民心中建立志一座座丰碑,沁县人民永世不能忘记。而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为一己政绩强摘沁县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李官人”,特别是那位不配合高速路征地建设,把国家已经规划好的高速路硬挤出沁县,阻碍了沁县经济社会发展,使沁县一落千丈,至今还身居官位的那位“俞大人”,他们欠沁县人民的债也都在历史簿册上镌刻着……。
尊敬的卢书记、王县长,高铁走不走沁县,在沁县设不设站,把以你们为班长的沁县县委、政府再次推到决定沁县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铁的事实告诉县内外三十万沁州儿女,沁县再也不能错过这次千年等一回的历史性机遇了,如果再错过沁县社会经济发展将百年不得翻身。三十万沁县儿女相信年富力强、有胆有识的卢书记、王县长会带领县委、政府一班人,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拿出感天动地的诚心与惊天动地的勇气拿下沁县高铁站,浓墨重彩的在沁县历史上写下一笔。
全县人民拭目以待,翘首盼佳音!
前一篇:法治、不朽与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