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村里的小孩们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二傻不爱读书,宁愿每天在地里拼命刨食,也不愿再读书。好歹读了两年小学,勉强能认清男厕所女厕所,写出自己的名字,就彻底辍学了。
有一次二傻和老爹背着烤烟去赶集,在集市上,二傻老爹内急上厕所,留下二傻独自一人照看着烤烟。一个老农走过来问二傻这烤烟多少钱一捆,二傻说一块钱一捆,一块钱在二傻眼里已经是巨款了。老农二话没说,买下了全部烤烟。当二傻老爹提着裤头回到烟摊的时候,二傻手里捏着几张钞票,得意洋洋地告诉老爹他已经卖完啦。二傻老爹一把夺过零钞,当他发现足足八十多斤烤烟才卖了十块钱的时候,二傻老爹的脸色当场就变成了死灰色,不住地摇头跺脚,想要找寻买主,却哪里还有人影?
从那以后,二傻就叫二傻了。二傻老爹唉声叹气,断定二傻这辈子只能像他一样,重复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辍学后的二傻放了一头老黄牛,每天把老黄牛照顾得好好的,夏天给它赶蚊子,冬天给它捉虱子,即使在寒风呼啸的冬夜,也不忘起床给老黄牛塞几把草料。在二傻的照顾下,老黄牛膘肥体壮。
后来,放佛是一夜之间,村子里的年轻人开始陆续外出,到广东、浙江等遥远的地方去打工。人们这才发现,不用读书也能走出大山了。没过两年,村里的年轻人全部走了,那些结了婚有了孩子的,把孩子交给父母,两口子都出去打工了;那些没结婚的,也全都出去了。很快,村子只剩下了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婆和嗷嗷待哺的孩童。
只有二傻没出去,他还是喜欢放牛。那时候,二傻养的牛生了小牛,一共有三四头了。
春节的时候,那些在外地打工发了财的人陆续回到村里,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抽着好烟喝着好酒,甚至说着一些外地人的口音,大方地在坟头炸着鞭炮。他们看见二傻,就说二傻是真的傻了,外面大把的钱也不知道出去挣,一年挣的钱还不如他们一个月挣的钱多。二傻依旧穿着最老土的衣服,放着老黄牛。村子里的土地都荒芜了,长出了比人还高的杂草,二傻的牛也越养越多了,足足有十多头了。
再后来,村子里那些在外打工的人,说外面的钱不好挣了,陆续地回到了家乡的小县城,有的在小县城买了房子,有的在小县城找了卖菜的摊位或者开了餐馆,整日为生计奔波。偶尔有一两个发了大财的,现在却不喜欢呆在城里,而是喜欢回到村子里去挖野菜,打野味,爬山呼吸新鲜空气。他们看见二傻的牛已经养到一百多头了,二傻不但自己养,还娶了个老婆、招了几个农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一起养。很多人不惜千里迢迢地赶到村子里,只为买二傻的牛肉。他们都说,二傻的牛肉最好吃。
有人问二傻,现在养这么多牛,挣的钱足够在城里买房了,为啥不去城里过日子?养牛到底图个啥?
二傻还是憨憨地笑着,不说话。
这个世界不缺放牛娃,缺的是放一辈子的放牛娃,缺的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匠人。
————————————作者简介————————————
麦地,历史与现实题材作家、编剧。微博ID:@麦地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