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居住的这个地方,叫人和镇。10年前,人和镇就名扬天下。一是有一条笑话,说人和有一块牌子,上书“人和种猪交配场”,让外地来客大吃一惊;二是2006年,央视焦点访谈曾经报道过,人和搞拆迁,这里的人们为了多分得房产和补助,大兴离婚潮。家家户户夫妻离婚,甚至为了多分得房产,孙女嫁给外公也不足为奇。据2006年的美国《洛杉矶时报》消息,人和村57岁的农民颜士海早已为人祖父,去年底他突然毫无预警地宣布,要和结发逾三十载的妻子离婚。几个月内,颜士海的三名儿子和媳妇先后起而效尤,也决定结束婚姻状态。与此同时,人和村四千位居民中几乎每一对夫妻,都宣称分手,使得当地的离婚率统计竟出现高达98%的惊人数字。离婚率这么高,是因为当地政府在“房屋拆迁补助办法”里规定,政府征收土地时,离婚夫妻可多配得一间房子作为补偿。当离了婚的村民们自以为捡到便宜之际,政府政策却来个急转弯,使得不少人“赔了夫人又折兵”,假结婚成真噩梦。
10多年前,我在重庆读大学,周末没事的时候,我就从学校步行到南坪,在南坪坐上125路公交车,只需花上1块钱,就可以从起点站坐到终点站。我喜欢坐125路公交车的原因,一是车票便宜,1块钱能坐很远;二是因为125路公交车是当时重庆唯一的一路双层公交车。投币一块钱,然后登上公交车的二楼,坐在前排,视野开阔,欣赏重庆的美景。而125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就是人和。现在只记得这路公交车要在很长的一段农村土路上奔驰很久,道路两旁是庄稼,或者荒废的杂草,没有站台,人们三三两两地站在土路上扬手招公交车。公交车最后在一个场镇上停下,人不多,一个斜坡上,街道不少人在卖自家种植的大米。有时候到了终点站,公交司机不会上楼来,我便又原座位返回。
10多年过去了,没想到后来在人和买了房子,但如今的人和,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影子了,已经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人和了。据我所知,重庆主城区有三个地方叫人和,一是渝中区的人和街,那里有一所知名的小学,人和街小学,赞助费现在大约接近10万;二是中梁山上面有个人和场;三就是我在本文所说的渝北区人和镇。当地人都称之为“人和”。如果你打出租车,说“到人和”,司机都免不了问你一句:哪个人和?
对于名扬天下的“人和种猪交配场”,我没亲眼见过;倒是对后来焦点访谈报道的“人和式离婚潮”,今天有所亲见。在一家银行排队的时候,一个50多岁的妇女带着一个两岁多小孩,据她跟另外的人聊天得知,她是这个小孩的奶奶,她的儿媳妇当年在那场离婚大潮中,办了假离婚。后来,她的儿媳妇拿到了10多万的补偿款,独自外出,丢下两个孩子,真离婚,走了。我想,2006年,对于一个农村妇女,10多万块钱,加上家庭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又加上真的办了离婚手续,是有足够出走的理由吧?再后来,这个50多岁的妇女的儿子,不得不又找了个女人结婚,她现在带的这个两岁多的孩子,就是她儿子跟后来的女人结婚所生。
据她说,现在很多人,当年的十多万补偿款早就用光了,生活,又回复到了本来的面目。
对了,当年重庆唯一的一辆双层公交车,早在几年前就取消了,据说是因为它的排量大,污染大。原来的125路公交车,也分成了125和125B两路,再后来,125B更名为145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