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家境贫困被逼走上拣拾垃圾路
今年20岁的邓茂云,出生在广东省怀集县上屈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邓茂云排行老大,继他之后,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和妹妹。一家五口靠地里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父母常年被疾病困扰,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都因治病花光了。
17岁那年,正当邓茂云踌躇满志准备升中考试的时候,一场厄运降临了,身体本来就有残疾的父亲邓锦玲因慢性风湿病复发住进了医院,两个多月的住院费和医疗费足足有5万多元,由于治疗不彻底,父亲从此失去了劳动能力。
面对这个本就贫寒的家,如此沉重的打击无异于雪上加霜。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这个刚满17岁的少年的肩上。
中考过后,一纸入学通知书飘然而至,邓茂云以575分的好成绩被怀集一中录取了。一个沉重的难题摆在邓茂云面前:是去读还是不读?读的话,家庭条件不允许;不读的话,心里又着实不忍,自己好不容易奋斗到了今天,就这样半途而废吗?
一连几天,邓茂云都在想这个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一篇报道,说广州某靠拣垃圾为生的老太婆意外拣到了2万块人民币。而且短短一年时间,这位靠拣垃圾为生的老太婆居然挣了四五万块钱。这个报道触发了邓茂云的灵感:对,就去拣垃圾!他决定用自己的双手争取光明的前程,只要一息尚存,他就要为读书而努力。
三年拣拾垃圾路不堪回首
有了“靠拣拾垃圾挣学费”这个想法的第二天,邓茂云就踏上了拣拾垃圾的道路。
邓茂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家中仅有的一件值钱家什、他心爱的一辆自行车以20元的价格卖了。他以这20元为启动资本,从事收购破烂的行当,他要一分一毫积蓄上高中的学杂费。
初三毕业的那个暑假,天气正热,邓茂云担着箩筐走村串户地去收破烂,一天行程好几十里,开始的时候他不敢大声喊,只是挨家挨户地去问,得到的答复往往是白眼、从鼻孔里发出的“哼哼”声,或者是严历的不耐烦的呵斥声。
就这样,无论是夏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邓茂云收废品的“工作”一天也没有中断过。新学期开学了,邓茂云怀揣一个暑假的劳动所得,踏上了高中之旅。
因为收破烂需要一定的成本,邓茂云读高中以后,就决定去做无本的买卖,那就是去拣垃圾。
寝室的同学都把邓茂云当“怪人”一样看待,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邓茂云的行为多少显得与众不同。每天早上,同学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邓茂云就悄悄地起床了,他背上自己装垃圾用的编织带,开始对县城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垃圾筒进行地毯式地搜寻。
不需要本钱的拣垃圾生意也让邓茂云体会到了生活的馈赠。一个酒瓶或玻璃瓶能卖一两毛,易拉罐 8毛钱一个,废报纸、废纸张5毛钱0.5公斤,这样一周下来,每周能卖10多块钱,基本上够一周的生活费了。
为了增加收入,邓茂云在每天晚上上晚自习以后,又偷偷地走出校门,去拣拾垃圾。尽管收获不多,但多少总有一点。赶在宿舍关门之前,邓茂云才满头大汗地回到寝室。在很长时间里,同学们并不知道,这个“神秘”的室友隔三岔五地塞进床底下的一包东西装着什么,这些东西像是邓茂云的宝贝。
原本以为可以隐瞒住室友自己拣垃圾的情况,但后来还是暴露了。一次学校进行清洁大检查,恰逢邓茂云出去拣拾垃圾了,同寝室的几个同学在打扫清洁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邓茂云的秘密。同学们被这个从没喊过一回难、欠过一分钱学杂费,从未因课余操劳缺过一节课、迟到过一次的学校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班干的室友的艰难生活感动了。他们终于知道,自己在大把地挥洒着父母给的生活费的时候,这个同学是怎样的艰难地活着。室友们主动替邓茂云保守秘密,从此以后,每逢学校做清洁大检查,都会有很多的废纸被清扫出来,同学们也私下地帮助邓茂云把这些废纸收集起来,这使他感到了友情和集体的温暖。
追求梦想永不停步
三年的时光在邓茂云艰难的跋涉中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今年7月,邓茂云的高考成绩下来了,他没有辜负家庭的厚望,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今年高考考了617分。这个成绩,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喜悦,望着患了甲亢病的弟弟,看着常年卧床不起的父亲,还有积劳成疾的母亲,年幼的妹妹,望着一贫如洗的家,这位坚强的男子汉流下了滚滚热泪。
但是无论如何,经过这些年的艰难跋涉,邓茂云深深地知道,天无绝人之路,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勇敢地活下去。那么多的苦难都被自己踩在脚下了,在邓茂云的世界里,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追求梦想的步伐也不会因困难而停下……

加载中…